过秦论的教学设计范文

2019-02-05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 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 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 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 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 1.由标题引入第5 段, 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 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 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 理清文章思路;3. 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 精简知识讲授; 强化诵读自学, 重视语言知识, 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 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这充分体现在第5 段议论中。朗读第5 段: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 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 (1) 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 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 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 水到渠成, 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 作者议论秦的过失, 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 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从各个角度对比, 极言陈涉弱小; 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 不够明显, 但例句从课文第2 段找来明显的句子, 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 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 说明] 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原句, 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略)

  2. 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 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5 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 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 明确] (1)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 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 第1~2 段及第3 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 段第二层写“守势”。

  (3) 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 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 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 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 结果却走向反面, 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 夺取天下, 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 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 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 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 说明] 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 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略)

  3. 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 反而变本加厉, 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 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 是借秦作鉴, 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 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 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略)

  [总评] 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学生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减肥消肿”,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 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 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上一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下一篇:《夏天好》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