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说课稿

2019-05-26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但并不是任意的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甚至中学的勾股定理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思考,大胆猜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可能的关系,呈现的情景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规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说教法】

  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说教学流程】

  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情境激趣悬念探路。

  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家住白云区广园新村的小明,到外校共有3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感性的,浅显的,认识上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时教师欣赏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语言尤为重要。

  在交流原因时,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作过多评价,接着教师的话锋一转:我们的想法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谁能设计验证的思路。

  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思路。

  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上一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下一篇:北师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