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的教师说课稿

2019-06-10说课稿

  【说教材】

  《初冬》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的景象。课文写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说学情】

  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的方法,如:找形近字、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生字教学不必逐个详细讲解,面面俱到,每个字要有侧重点,形式则以学生学习交流为主,教师只是作点拨、指导、归纳。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提高,能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借助拼音读准“初、茫、塔、射、芒、稼、柏”7个生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光芒、庄稼”等6个词语,正确书写“初、塔、射、芒、稼、柏”6个生字。本课的7个生字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茫”和“芒”,可以先从字形上观察不同,其次让学生进行组词,区别它们意思的不同。“稼”这个字则要求学生读准在“庄稼”这个词语中是轻声。其它的几个生字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主要以学生自己学习交流为主,教师有侧重地点到为止。

  目标二: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通过比较,

  知道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朗读是积累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朗读课文时应指导学生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同时,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色,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更好。

  目标三: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学生应初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改变有口无心的不良倾向,教学中应让学生对比朗读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特征,思考:雾中的景色写到了什么?雾后的景色又写到了什么?这些景色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感受初冬的景色。

  【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说说柿子还像什么,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不同。

  3.自主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字的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两个途径学习生字。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交流进行适当地指导与归纳,只要抓住每个生字的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在交流的基础上,把生字放入词句中巩固,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则最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朗读进行感悟,通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和背诵,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朗读指导时提醒学生边读边想像初冬晨雾的景色,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配乐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说课稿下一篇:《动手做做看》的教学反思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