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2019-06-17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二年级课程,是在一年级〈〈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线条的变化并会运用线条进行装饰性美术创作。教材采用两幅欣赏作品和一些学生作业,让学生感受线条在艺术作品中丰富的表现力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发现、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显性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种线条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能用不同的线条组织一幅画面,表现出一定美感。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据低年级学生可以较容易的说出线条的类型或名称,在此基础上,通过从感受线条的美感到用线条创造美感这一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审美之心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成长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时对线的认识的基础,所以我将重点放在对线的进一步感受和运用上。(通过音乐和美术的相融,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深学生对不同线条的感受,并能通过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

  (2)难点:通过线的组织运用产生美感。(通过欣赏领会线的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的变化,尽量达到会运用这些变化组织线条并产生美感。)

  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有感受才会有创造,所以我在这节课要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体验,引领他们听、看,在体验中发现和创造。为了避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进行线条装饰画时,我不给他们设定主题,可以随意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内容,哪怕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但必须要能体现出运用线条和组织线条的方法。即,使儿童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对作业的要求可以降低难度,但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并可以保持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感受,有发现、有认知、有创造。

  三、教学程序

  1.认识与体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种线,启发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线条名称和形状。激发兴趣铺垫新课。

  2.审美与欣赏:启发学生找出身边和自然中的线,感受线的变化和组合的美。视觉感受为主。来源于外在。为下一步实践做准备。

  3.联想与描绘:感受变化节奏的音乐,用线表现出舒缓和激烈节奏的不同。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来源于内在。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这一部分主要是感受线的韵律和节奏,不一定要求把线组织出美感,只是凭感觉画线,以提出要表现出线的美感,应怎样组织线条的方法。

  4.探究与创作:通过研究学生作品,分析线的运用方法,提出问题要围绕着线的的变化和组织方法。以不限制学生思维的形式,让学生用不同种线条组织一幅画面。这部分要解决重点难点。

  5.评价与延伸:学生自评互评,提高表达和欣赏能力。由本课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品质。

  总之本节课除去课堂中的欣赏线、认识线、练习线这几个环节外,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线描作品,教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线认识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课堂上再根据学生对线认识的程度进行引导,分析,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无形之中加大了课堂容量,大容量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更是体现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新的教学法则。

上一篇:浙美版第七册四年级上册《戏曲人物》说课稿下一篇:多彩的拉花一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