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颜色》物理说课稿

2020-04-10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物体的颜色》本节课内容在新教材中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

  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

  四、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

  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光的色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在漆黑的夜晚,你还能看到物体这些漂亮的颜色吗?

  2.是谁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斓?

  3.看看窗外的太阳,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你见到过太阳光出五颜六色的光吗?

  紧接着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向学生解释阳光透过雨滴时发生了多次的折射而产生了这种美妙的现象。而后引导学生根据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并观察是哪几种颜色。在实验中,可能有的小组会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案现象更稳定和便于观察。最后归纳总结得出光的色散。这里要对学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纠正。

  对于“色光的三原色”我是这样安排的: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来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彩色画面,让学生归纳得出彩色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什么是三原色,接下来又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台投影仪上分别放上红色和绿色的胶片,这样在屏上就会得到红光和绿光,而后让两束光交汇,观察交汇处得到的颜色。当然在这里也可以换成其它颜色的透明胶片多进行几次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怎样证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过某种颜色的胶片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种色光去试试,教师紧接着进一步地提示,我们手头没有那么多颜色的色光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想到用色散实验得到的光,完成了课本3.5-5的实验,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结论。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识的探究,而且还复习应用了前面的知识,做到了前后呼应。

  有了上面的实验做铺垫,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实验就可交给学生自主地完成。

  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物体的颜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练习题:一幅多彩的油画用红光照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颜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来进行的话,可能好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授课任务得不到完成,所以“颜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为课外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喜欢绘画的请教,并在课后完成不同两种颜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几道评价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以检测。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条件和本人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尽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实验,实验室中不可能每个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阳光,用白炽灯效果又不明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真正“动”起来,而不是留于形式,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镜观察电视画面”的实验,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下来看一遍,这可以做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上一篇:有关赞美老师的朗诵稿下一篇: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