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2020-06-18说课稿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因此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树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相关文章:

1.数学《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2.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

3.《周长》小学数学说课稿

4.周长数学说课稿

5.小学三年级数学图形的周长说课稿

6.小学三年级数学《图形的周长》说课稿

7.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

8.周长说课稿

上一篇:北师大版《地砖的周长》说课稿范文下一篇:关于《地砖的周长》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