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小学英语优秀说课稿

2020-06-28说课稿

pep小学英语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PEP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t the Zoo》,第一课时包括Let’s learn和Let’s do.主要教学四个形容词small, big, long, short,并能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学生学习心理和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很多相关的知识点采取了分散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例如有关animals内容的知识点就分散于PEP各册教材、教材的各个单元,甚至教材的各个"角落".本单元是学生学习PEP教材过程中,第二次遇到关于animals的话题,是上册运用英语谈论动物的巩固和延续,也是四册学习"At a farm"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是单词教学,是第二课时用形容词描述动物特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一级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基础,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听、说、认读small, big, long, short,并理解词义。

  2、听懂含有形容词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

  3、在活动中习得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动物,懂得动物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能听、说、认读几个形容词 small, big, long, short . 听懂含有形容词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教学难点是单词small的发音。

  四、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充满了好奇,课堂上他们好说、好动、好表现,喜欢小动物,在三年级上册他们已经学过动物名称的单词。但是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知识的遗忘率高。在英语学习中,他们的听说能力较认读强。

  五、说教法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利用漂亮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唱歌曲、猜谜语、玩游戏以及TPR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学法指导

  通过用旧知识引入本课新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猜一猜、比一比、试一试的过程中,尝试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他们不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

  3、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内容,我主要采用实物、图片、单词卡片以及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它们能活化教材,辅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改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信息的传递能力,使外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过程

  为落实本课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创设氛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巩固提高,扩展运用

  1 组织教学,创设氛围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热身的时候,我主要设计了:

  (1)学生日常口语会话展示。

  (2)教师播放 "Hide and Seek" 的歌曲录音,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3)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Touch your nose;Close your eyes ……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和听听做做活动,创设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架起一座由中文思维向英语思维过渡的桥梁,同时达成"课未始,而趣已成"的境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标》同时指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堂课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以旧带新,自然引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19世纪德国哲学家狄慈根也提出"重复是学习之母".他们都强调复习在学习和巩固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以旧带新,自然引入"阶段,我设计了:

  (1)游戏:猜动物。

  T: Listen to me, children. Guess what it is.  It has a long nose. It has two bi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t`s gray. 教师在说谜语时,可适当配合一些手势或动作。

  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出: It is an elephant.  T: Yes. Good. It is an elephant.

  (2)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说:You will see a beautiful picture. Look at it carefully and tell us: What’s in it?/What are they?

  教师快速展示系列动物图片,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说说动物单词。

  这样,利用猜谜语、快速认读单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引出新知识作准备。这样进入下一个环节:

  B、分散难点,及时巩固

  紧接着上一环节的看图片说动物,我展开挂图: An elephant and a mouse. 对比大象和老鼠。

  T: What are they? They are an elephant and a mouse. Oh, Look! The elephant is very big. But the mouse is very small. 教师强调big 和 small .

  接着,教师将单词卡big贴到elephant 的图案旁,并教读big ,且辅以手势。再分组读,指名读。

  教师边说边做动作:Big,big,big! Make your eyes big.学生跟着教师边说边做。

  将单词卡small贴到mouse 的图案下面,教读small,辅以手势。分排练读,指名读。教师边说边做动作:Small,small,small! Make your eyes small.学生跟着教师边说边做。强调单词small 的发音,舌头的位置。

  用兔子和猴子的图片,同样的方法学习short 和long.

  利用对比的方法,并辅以手势让学生理解两个单词的意思,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并感知句型"Make your…",做到词不离句的教学单词。通过跟读、分读不同形式做进一步练习,并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地鼓励学生,并适当地给予奖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C、反复练习,加强记忆

  英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在"反复练习,加强记忆"环节中我既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注意操练的趣味性。用深受儿童喜爱的TPR活动。强烈的节奏和动作刺激孩子们的大脑皮层,激活记忆,使学生在对指令的反应中自然习得语言。

  (1)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手指单词跟读。

  (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单词卡,带读。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教师纠正学生发音。

  (3)Let’s do 部分的内容。

  a. 教师播放 Let’s do 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说边做此部分的活动。

  b. 教师使用Let’s do 部分的动作图卡,让学生看图用英语说图卡上画的是什么动作。

  c. 学生再次听录音,鼓励学生说出指令内容,同时请几个学生上台前表演动作。

  (4)游戏:耳语。  教师向每组的第一名学生耳语一个指令,如:Tall,tall,tall! Make yourself tall. 这名学生依次向组里的第二名学生耳语这个指令。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学生。最后这名学生快步跑到讲台根据指令做动作,谁又快又正确就为他们组赢一分。然后,每组的第一名学生站到队尾。这样,分组游戏的练习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3 巩固提高,扩展运用:

  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的各项活动服务的,因此,光会背书本内的几个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将"知"和"做"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扩展、活用,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表现。

  本环节我让学生一边出示自己带来的动物玩具,一边说有关动物类的单词,随后,让学生分小组形容动物。如:The giraffe is very tall. The elephant has a long nose. 还可以告诉学生,颜色词也是在形容事物,鼓励学生将一种事物的样子和颜色都说说,如:The panda has two black eyes.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张口,能者可多说几句。

  小组展示,为表现好的组加分。

  七、说预期效果

  这是一堂随堂课的设计,立足学校现有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本课中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利用图片、词卡等创设了多种生动的情景,安排了有趣的游戏,使教学过程自然融于快乐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积极的情感较好地为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服务,同时本课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多个感官动起来,不但在听说读方面加强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作文优秀说课稿下一篇:《Do you like pears》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