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说课稿

2020-08-21说课稿

春日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中的生字“泗”,理解“胜日、寻芳、等闲、万紫千红”等字词的意思。

  2、能理解《春日》中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并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让学生尝试作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无限美。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件一个。

  2、学生搜集与春天相关的古诗。

  3、每人准备白纸一张,一些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看图,思考:

  ①看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如何?用一个恰当的字来表达。(美,妙,绝……)

  ②回想这些景色,你能告诉我这描绘的是哪个季节?(春)

  ③是啊,春天好美!“桃红柳绿江山如画,莺啼燕语大地皆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逢春感怀,饮酒作诗,挥毫赋春,给人世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春佳句。

  2、这里就有一位南宋的诗人,朱熹,他在山东的泗水河边游玩时,一路上被似锦繁华的春色所感染,不由得只大发吟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的一首咏春的古诗,它就是21课古诗中的第一首”春日“。(板书)

  二、小组讨论,研究诗文,体会意境。

  (1)写诗:

  要了解这首古诗,首先我们应该来熟悉这首诗,就先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把它抄写一遍。

  (2)想知道这首诗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信心自己来探索每句诗的意思?(请大家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释每句诗意,提示”泗水滨“)

  先读读古诗。②参看工具书。③如果语言一时组织不好,也可以记录下来。

  (3)反馈:①解释一些词语。②分句解释(让学生自由选择)。

  (4)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你能感觉这首诗中诗人到底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5)a、融入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学着诗人来吟诗。(自由练习吟诗)

  b、指名吟诗。(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c、根据大家说的,再次想象,把刚才的画面再充实一点。

  (师导语):“春风暖暖,河水清清,诗人来到了泗水河边,寻找春色,看到春暖花开,百花吐艳,多美的景色啊!”请大家做一下深呼吸,仿佛还闻到了什么?

  (6)是啊,真是让人陶醉,灵感往往来自于刹那间,可别让这美景给溜走了,请大家马上拿起笔把刚才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在白纸上的诗旁边画下来。(指名上台画)

  (7)再请同学们对着自己的配画用上自己此刻的心情来吟诗(集体起立吟诗)

  (8)看来同学们都体会得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感情来吟诗了,古人留下来的每首古诗都是文学中的艺术品,韵味十足,我们不但要能有声有色地吟出来,还要熟记这些古诗。

  我呢,在课外做了一个尝试,融入自己的心情,配上自己喜欢的歌曲调子来唱诗,非但能很快得熟记古诗,还真别有一番风味,不妨听我来唱一唱,感觉如何?用掌声告诉我。

  (9)听出来了吗?我刚才配上的哪首曲子?你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

  (10)指名唱诗,品味。你觉得有趣吗?对呀,我们换这种方法来记古诗就趣味多了,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多去琢磨一些快乐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大家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选读诗文,学着作诗。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咏春的古诗《春日》现在你能背了吗?然而古人咏春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比如吟春风的,咏春雨的,赞春花的.,颂春江的,赋春水的,还有唱春潮的,歌春鸟的,写春游的,洋洋洒洒,数不胜数,课外已经请同学们去收集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相互交流,介绍。

  我这里也采撷了一些,大家一起来欣赏。

  了解了那么多春天的诗句,有没有兴趣自己来作诗呢?我呀,昨天就作了一首诗,自我感觉还挺不错的,不信,大家一起来看看,怎样?有一点春的味道吗?

  今天你们第一回尝试作诗,我特赠送给你们三条优惠政策:

  准许小组讨论共同创作。

  准许参考屏幕上的词语。

  准许大家不用严格遵守诗的压韵,平仄等,能作一首诗歌也行。

  学生尝试,择优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大吗?其实学古诗并不难,只要我们能细细地去品味每首诗要表达的意境,韵味,你会感到其乐无穷。

  课后请大家多去阅读一些古诗,用心地去琢磨词句,常去尝试写一些诗句,好吗?

【春日说课稿】相关文章:

1.《春日》说课稿

2.《春日》说课稿教学

3.《春日即事》及《春日》阅读答案

4.春日作文

5.春日偶成说课稿范文

6.春日优秀教案

7.春日原文翻译

8.春日原文及翻译

上一篇:山中行的散文随笔下一篇:诗歌《春日》的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