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2018-12-11说课稿

  声音是人们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因此,这节课显得非常重要。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第一章内容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好后面的内容。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发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科学探究试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和声速的概念,最后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 知道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以及介质的种类。

  ③ 知道声速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②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和别人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的习惯。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来传播”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所以,这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课,他们对物理知识都很陌生,而“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习“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将“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三、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四、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接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然后一起交流与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三大环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和小结。

  1、观看视频动画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观看各种声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妙声音的世界。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生观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动来认知声音产生的机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小实验。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备有:一个小鼓、一对鼓棒、铁架台、一个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闹钟和水槽等器材)

  实验1: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变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动着),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振动)。

  实验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触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变化(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实验3:教师吉他伴奏,让学生唱一段歌曲,同时,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唱歌时喉咙的振动并观察吉他发声时的特征(琴弦在振动)。

  以上三个设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质疑,再亲身感受,从而找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二。当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之后,提问:

  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

  演示实验:将响着的闹铃放在钟罩座上,盖上钟罩,让学生听从钟罩内发出的响声,然后用抽气机抽尽罩内的空气,同时让学生聆听。

  提问1:闹铃仍在响,但听不到声音,为什么?(答:因为罩内的空气被抽掉了)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呢?(答: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展示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视频动画。

  提问3: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学生讨论、猜想)同时展示两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照片。

  提问4: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那在水中呢?(学生讨论、猜想)

  实验1:要求学生将响着的闹钟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没在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聆听。

  由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提问5:声音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水中传播,那声音还可以在什么中传播呢?

  实验2:两人一组,用自制的“土电话”相互对话

  实验3:两人一组,一学生在课桌的一端用手指轻轻来回划动,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课桌的另一端聆听。

  由学生归纳得出:声音还可以在绳子、课桌中传播。

  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中传播,这些气体、液体和固体在物理学中就叫做介质,即: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所以说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提问6:声音既然是靠介质来传播的,那它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展示形成声波的图片以及演示动画来说明[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波就叫做声波。

  提问7:人们如何保存声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带和CD光盘的图片。

  (3)声速

  提问1:站在远处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会发现什么现象呢?(答:有回声)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提问3:那站在远近不同的地方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听到回声的快慢相同吗?(答:不同)

  教师归纳:声音的传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学中就用声速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就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它的符号为v,单位是m/s,也可以写成m·s-1,读做米每秒。

  展示课本上“小资料”中的表。

  提问4:这个表说明了声速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答: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三。

  提问5: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声速最大呢?(答:固体)其次呢?(答:液体)最后呢?(答:气体)

  教师归纳: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巩固练习:如果你将耳朵帖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

  这道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回去后请您想出能测量声速的办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声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询问他人。)

  这道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以及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上一篇:《9加几》说课稿下一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