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学校观》阅读答案范文

2019-03-04阅读答案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C(“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答案】B(“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答案】C(“本质不同”理解有误。《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

上一篇:书院阅读答案下一篇:《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阅读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