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选二)》阅读答案

2019-10-15阅读答案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龙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

  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答案:

  (14)BE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

  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4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比喻”错,这里直接凸显出战士为国捐躯;E、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其三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故选BE。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其三通过“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战士沙场,表明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其六则是通过“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强权,突出反映对家国壮大的自信豪情。

  译文: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赏析:

  【其三】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六】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16.(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重点字:神、圣)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重点字:鹜)

  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上一篇:《选择阳光》阅读题及答案下一篇: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