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岁月里,在我们的记忆深初,有一份格外快乐的时光叫做“课外阅读”。这份小兔子般心头跳跃的快乐源于自由的阅读选择,轻松的智慧体验,无声的心灵滋润。如今,许多都市中的学生的“课之外”已经无法自由的亲近“阅与读”了,我们被“三个屏幕”严严实实的包围着,手机的“小屏”,电脑的“中屏”,电视的“大屏”。只有毅然决然,对“三屏”实施艰难的“突围”后,我们才有幸与书香结缘。这念头,倾心与阅读对于“三屏对影”,恰似“霓虹灯”下的“烛光”,有几分站西珍贵,有几分奢侈,却有住无限的魅力。
然而,读书又该读怎样的书呢?叔本华说:“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不错,少读坏书不会嫌少,多读好书不会嫌多,我们应该读的正是书中的经典。当今世界,畅销书多如牛毛,然而其中真正能让人开卷有益、值得一读的能有多少呢?也许有一些所谓一时的好书,他们也许能教会你一些知识,单单靠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只有读名著才行。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经的起重复,在这些作品中作家留给我们了无尽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杰作经典不常常像时髦读物一样是适合人的口味,那么富有刺激性,但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下工夫、花力气,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表面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尽可能的多读名著,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使自己与整个人类的心脏一起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读书决不是仅仅让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的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一份调查边名,正式因为名著的这种吸引力,在网络小说疯狂流行的今天,还是有更多的学生在“你最喜欢的书籍类型”一栏中选择了“世界名著”。
写到这,我不由得联想到我自己。我最大的嗜好便是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常常给我读一些童话故事。但是那时的我,渐渐不满足于听,而是希望取得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对文字的优美、连贯性有了兴趣。于是,母亲便搬来了许多名著供我阅读。记得最早看的一本名著是《安徒生童话》,他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书名是真善美;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儿童小说则是依列娜的《万花筒》,其中主人公安绍尼的纯真可爱、善良正直使人感到亲切真实而不矫揉造作,其文笔如小说又似散文,让人顿生温馨之感。成长中的我,开始喜欢起了海外名著,不只喜欢其中的清洁,更爱作家精练细腻的笔法;再后来,我又爱上了我国的经典著作,最爱庄子《逍遥游》中的那份安闲自在……名著的确能让我明白很多。
其实,无论是青年,还是少年,每一个生活在电子媒体时代的人都应该驾驭好媒介生活中的主动性,要把握遨游显示、想象、虚拟“三重世界”的时间、经历、热情比例。尤其是学生时代,应该适度限制虚拟世界的娱乐和无根漂泊,可以躲避“三屏”耀眼的你红,放逐书海,再阅读的“烛光”中张开思想的翅膀,荡开智慧的双桨,这实在是一种独立的智力生活,一份豪放的精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