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1200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历久弥香。传统在历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东坡居士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春节。春节是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是农历中一年的第一天。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华儿女历来对这一天都非常重视,只要是炎黄子孙,不管他们身在天涯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庆祝新春的到来。春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关于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曾经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人们在和夕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夕这种怪兽害怕人群、响声和红色。于是,人们就聚到一起,用放鞭炮、挂红灯笼、贴春联的方式把夕彻底赶走了。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而家人团圆、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等也成为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春节的习俗还很多,比如说,农历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迎灶王上天等等,从吃到穿、由内而外,每一天都很有讲究。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传统似乎也在悄悄地流逝……
过 去
小的时候,最盼望、最激动、最高兴的就是过年。过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总是缠着妈妈到街上买爆竹,把街上所有的铺面、地摊转个遍,美滋滋地去挑我喜欢玩的.爆竹。别看我是女孩子,那些鞭炮、震天响之类一般女孩不敢玩的我都喜欢。我觉得动静大才有年的味道,爆竹声音越响,来年的日子才会越好!
除夕清早,我把早就准备好的红纸送给爷爷,请爷爷写春联。爷爷酷爱书法,一手漂亮的柳体行书刚劲有力;每次爷爷写春联,我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觉得十分有意思。春联写好后,我帮爷爷奶奶刷浆糊、贴春联,年的感觉越来越浓。
贴了春联就该挂灯笼了,每年挂灯笼的时候我是最积极的。我要帮奶奶和妈妈设计一套悬挂灯笼和彩灯的方案,灯笼上贴什么字,彩灯摆成什么图案,我都会亲力亲为。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等着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了;我一直都觉得春晚是一道文艺年夜大餐,从我懂事起,每年都会一个节目不落地看完,并在整个寒假里回味。
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最少也得守到零点。即使是在短暂的睡眠中,我也会梦到第二天早晨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的样子,常常在睡梦中发出“咯咯”的笑声,自己却浑然不觉。
大年初一那天,我与爸爸妈妈准备好所有的吉祥话,到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家挨家挨户拜年,为的就是能多讨个好彩头,当然,也少不了压岁钱啦!
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会自觉地把从初一到十五的聚会安排好,这半个月里我和堂兄弟姐妹们难得的聚在一起,撒丫子疯玩,爸爸妈妈也管不了。过家家、捉迷藏、打雪仗、上网玩游戏,一个都不会落下。
这一幅幅画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年复一年,可是每年都是那么新鲜,从不会感到厌倦。
现 在
这两年,年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仿佛春节的传统被人们逐渐遗忘了:
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市里燃放烟花爆竹都有时间和场地限制,所以也就没有小时候玩得那么尽兴了。
自己写春联的人也少了,一般都是到书店和超市买对联,或者直接用电脑设计打印,制作精良,看起来好像比手写的还漂亮,实际上却没有手写的春联有韵味。
成形的彩灯很多,什么样的都能买到,也用不着我去设计了。
年夜饭不少人家已经不做了,直接到饭店订上一桌就成;饺子也不用包了,速冻饺子超市多的是,买回来下锅就OK。
春晚也不再那么受关注,除了老人们还保持着看春晚、守岁的传统,更多的人是以上网聊天、游戏、发短信等方式度过整个除夕夜。
新衣服每年都穿几件,也不在乎春节这一件衣服,对新衣服的渴望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哥哥姐姐们有的已经成家了,春节时有的因为工作原因也不能聚在一块,即使回来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的玩儿了,更多的是抱着电脑、盯着手机,再也找不回原来过年的感觉了。
我不禁在想,这还是我印象中的中国年吗?几乎所有的传统都被莫名其妙的简化了,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
未 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历久弥香。传统在历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生活的普及,人们可能更适应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担心,在不久的未来,很可能就是10后、20后这几代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了解会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传统难以传承甚至流逝殆尽。传统的流逝也是文化的流逝、历史的流逝。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悠久的传统延续下去,还要发扬光大,让传统在新时代里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篇二: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相传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吃他的身体。这天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从此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即使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2006年,端午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中节令习俗为端午节赛龙舟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随着人们对历史节日的重新认识,传统端午民俗也历久弥香。在江苏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急促粗犷的鼓声在晨风中敲响,13只龙舟如同离弦的箭,在湖面上荡起阵阵浪花。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开帷幕,海内外300余名选手参与了较量。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随着政府将“端午节”列为正式节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对端午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不断谋新图变。
对于90后的我们而言,端午并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责任去挑起肩上的担子!弘扬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内涵所在。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1200字】相关文章:
7.弘扬传统文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