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不断交替出现,温差很大。春天气候温暖,夏天异常炎热,秋天天气凉爽、冬天却非常寒冷。那么,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以前,我对这个问题始终没能理解。有一天,我带瑞这个问题和同学们做了一个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
在我们的实验桌上,都有一支燃烧的蜡烛和四个围着蜡烛的地球仪。我们把蜡烛比作太阳,而四个地球仪所放置的不同位置则表示四个不同的节气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因为这四个节气日是四个季节的代表。并且,四个地球仪的地轴固定向个方向倾斜。我们在南、北回归线及赤道上插上大头针作为“标杆”,调节好地球仪的位置后。“太阳”的光辉便平射在地球上了。
首先观察“春分”。我发现,地球仪上的三根“标杆”的影子长短有一定区别。南、北回归线“标杆”的影子长度相似,都不怎么长,而赤道处的“标杆”的影子很短,几乎看不见,影子长,表明太阳处于斜射;而影子很短,就是太阳处于直射;太阳斜射,温度就低;相反,太阳直射,温度就高。我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出春分(及春季)由于南、北回归线这些地带太阳照射的角度适中,因此,不管是地面日照时间还是受热情况也都适中,气候温暖。而赤道地带,因受太阳直射,日照时间长,受热多,所以气温高,天气炎热。
继续观察“夏至”。这时,地球仪上“标杆”的影子长短各异,区别更明显。北回归线“标杆”的影子几乎消失了。就是说,北回归线这一带在夏至,太阳直射,日照时间长,受热多,因而气温很高。而赤道就不同了。这儿的“标杆”有影子,但并不长,说明太阳照射的角度较偏斜,气温比较温暖。南回归线这时“标杆”的影子很长。说明了这里太阳处于斜射,所以气候寒冷。
“秋分”与“春分”相仿,南、北回归线上仍旧有一段不长的“标杆”影子。这时,南、北回归线太阳照射角度偏斜气候温暖。赤道在秋分(及秋季)太阳处于直射,温度很高。
最后观察“冬至”。“冬至”时,地球仪各个地方的“标杆”影子长度的差别也很明显。北回归线“标杆”的影子很长,南回归线上却几乎没有“标杆”的影子。因此,在冬至,北回归线一带太阳处于斜射,日照时间短,受热少,气温很低,天气寒冷。而南回归线,太阳处于直射,温度很高。赤道在此时,“标杆”的影子不太长,太阳照射的角度偏斜,气温较低。
经过以上仔细观察与推论,我对地轴为什么总是固定倾斜方向这个问题还不太清楚。因而,我把四个地球仪的地轴方向改变,结果无法看出四季的形成。这使我明白,要形成四季,地轴倾斜的方向只能固定。这样,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气温不同,才形成四季。
实验结束后,我加以总结,得出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由千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是固定不变的,这就造成地球上同一地方太阳高度不断变化,同时引起了气温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