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课文《鹿柴》教案

2020-12-30爱心

三年级上册课文《鹿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返、景复、照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鱼君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芙蓉、刘长卿

  日暮、贫、穷犬吠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究活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三年级上册课文《鹿柴》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课文《石榴》教案范文

2.课文《山雨》教案范文

3.鹅课文教案

4.课文《白杨》教案

5.课文早的教案

6.课文《晏子使楚》教案

7.课文《画》的教案

8.观潮课文教案

上一篇:《穷人》说课稿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酸的和甜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