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耐心、读不下大部头著作的我依旧如十年前那样将一本本《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作为自己获取知识、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主要途径,“能在短篇小品中感悟一点对思考人生有用的东西也是不错的,至少好过什么也不看吧。”我只得这样聊且安慰自己,或者算是为自己的懒惰与浅薄做一个经不住推敲的开脱。
“良师益友、精神食粮、指路明灯”——没接触过太多经典名著的我能做的也只有把别人用过无数遍、毫无新意的赞美词送给自己“唯一”读过的书籍,但如果抛开与其他著作的比较,对于“好书”——这个最简单、最朴实的形容词《读者》杂志还是受得起的。我之所以喜欢《读者》这一类“短篇文字集”的杂志是因为它总是能在把我的各类“激素”调集至胸腔、喉头时向我展示其这个故事最令人期待的结局,而非那种“半本读过才得知这对生死鸳鸯是兄妹,欲知后事下回再说。”这些其实都常因我太没耐心,但我爱短篇文学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些文字中,写满了作者曾经走过的路,山重水复、沧海桑田,每句话、每个字都在为我讲述着一个有情、有梦、有故事的人生,即便有些文字确实来源于作者似乎有些虚无的“臆想”,但这些臆想也极少空洞,无论作者笔下的文字是优美、平实、辛辣还是酸苦都是在总结着生活的苦乐与得失。
十几年间,我有幸走过些山水亭阁、见过了那些巨匠笔下的雄浑、灵异之美,但可惜的是我做不到像诗人那样在雷锋塔下将西湖与西子争艳,更无法抛开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勉强说辞去真正体会那场塞北之雪落进失意之人的心头是怎样的凄怆与苦涩。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每时每刻都是读者,阅读着生活带给我们的悲欢离合、阴晴风雨,当生活中的风雨来临时,我们会回到那些经典的文字中去寻找阳光和方向,但更多时候我们是用生活的体会读懂了书本。
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未知的远方满是荆棘,然而热爱生活的人不会被坎坷与磨砺击溃,总是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且行且歌,这是一种豪迈更是一种境界。人生难免悲欢离合,歌中也应当有喜怒哀乐,生活中的歌者不是将苦痛演绎成欢乐,而是让它得以抒发、不会成为心里的折磨,因为艰难困苦不会因为掩饰和逃避而减少,歌声过后我们终究要重新探索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并要用自己嘹亮高亢、足以穿越时空的声腔为之后的来人指引一个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