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篇
《圆的周长》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搜集了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篇,欢迎阅览!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根据已有学生知识的经验,他们对于平面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的联系到他们。但是不同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形的周长是曲线段围成的。这需要教师要有一个适度的点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难理解。对于合作探究,因为已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猜测、测量、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对圆周率有关数学史料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其中数字的感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家对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兴盛。
4、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对猜测的验证作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本课教学以“通过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教学重点;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为教学难点。围绕着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我设计了“栗老师就在公园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园的圆形花坛跑步10圈,你能算出栗老师每天跑了多少米吗?”这一情景,利用这一数学问题导入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概括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有关系?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很自然的进入探究环节。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通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式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这一环节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因为对于“圆周率”这一名词学生很陌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也就成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出倍数关系,实际上就是对圆周率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师只要在学生得到圆周率的时候,再去追问: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的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难点也就在此一点一点的突破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了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一直倡导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了在导入环节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价值。
《圆的周长》一课,看似简单,其实探究过程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学生不知道探究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圆的周长公式到底在哪儿?
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还不是很透彻、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教师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有以下几点自我满意的地方:
1、我搜集的很形象,我又经过了精心的修改,效果很好。
2、高年级的`学生好像有时在课堂上不容易受老师设计的有趣环节的“蛊惑”,但是这节课,我还是决定把圆的周长引入的环节设计成两只小狗跑步,一只在正方形跑道里跑,一只在圆形跑道里跑,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来一个学生都玩过的铁环,让一个学生指它的周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了圆的周长。
3、我以前也教过圆的周长这节课,但是有一个环节我好像不记得设计过,就是学生练习完绕绳法和滚动法后,让他们说一说两种方法的相同特点,揭示出“化曲为直”的理念。这节课想起来揭示这个理念,源于今年暑假我给外甥辅导数学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们推导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用的是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用的是方法,我当时看完后不知道这两个空怎么填,后来翻阅教学参考书,才知道应该填(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在课堂上教学公式推导时,没有总结、升华过,我当时感慨很多,暗暗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心里,我想,等我再教这节课时,一定要把这两个理念明确化,让学生真正体会。今天孔艳华老师听课,也提到说这一点设计的很好。
这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是研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在这个环节把握不好,我没有在上写清楚要求,只是说了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测量上,忘记了老师还要他们根据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和孔老师研究,如果这样设计应该很好:学生课前剪圆形纸片时,让他们在圆里标出直径并写出长度,这样就省去了在课堂上量直径的时间,在课的开始用绕绳法和滚动法量自己的圆的周长时,直接让他们把数据写在书上,不用在操作环节再量一次周长,这样就给学生省去了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精力重点放在在小组内比较、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2、在课前,我们教师要考虑周全,包括小细节。今天我和孔老师都发现,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时,因为毛线太软,不好操作,误差很大,有的学生带来了硬硬的、宽宽的鞋带、松紧皮,把它横着放好后往圆上绕,效果很好,误差很小,二班的孙涵聪带来了皮尺,效果也很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半圆形的周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练习中涉及到了这道题,学生理解的不好,因此,要配上形象的半圆形图片,再加强这种练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一个教学课时。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其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知识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已有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教师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学生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然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要求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等,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只有两条线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形式现实,着眼现实未来”的宗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