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2021-04-21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

  《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横跨了文学、书法、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商周时期的青铜,汉代的工艺和汉赋,六朝的雕塑和骈文,唐代的诗歌和书法,宋元的绘画和词曲,明清的戏曲和小说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一】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二】

  1. 石器时代的龙飞凤舞

  中国最早期的远古文化也许可以以女娲、伏羲为代表,他们的形象均是“人面蛇身”,人面蛇身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据推测,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以征战的方式不断溶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亦不断合并其它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龙代表炎黄,凤代表夷人,龙飞凤舞图腾也许就代表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它与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合二为一,与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这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等可以说是从这一锅混沌统一体中演化而来:身体的跳动成为“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成为“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则成为“乐”。

  从考古学上看,新石器时代彩陶盆纹饰中的舞蹈图案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而是当日严肃重要的巫术礼仪,随着时代变迁,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为几何图案,并且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不同:仰韶时期,动物纹样多,展现出天真活泼的纯朴气息,到了黄帝和尧舜时代,在战争和杀戮的历史背景下,陶器纹饰开始呈现出恐怖和神秘,在后期演化为青铜饕餮。

  (参见:附图1 青海省博物馆-陶盆;附图2 青海省博物馆-漩涡文彩陶壶)

  2. 商周青铜饕餮

  青铜的巅峰时期是从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参照郭沫若对殷周青铜器的四个分期),这一时期的青铜饕餮呈现出狞厉神秘的崇高美,是奴隶制时代精神和艺术符号的象征,到春秋时,随着殷周以来远古巫术宗教观念传统的褪去,青铜的造型和纹饰日益生活化,同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进入了中国第一个理性主义时期。

  殷商时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的出现,源自于甲骨文的汉字是符号,亦是绘画,绘画这一特征留给了书法艺术家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塑造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见:附图3 安阳殷墟博物馆-司母辛鼎;附图4 山西省博物馆-龙形觥;附图5 山西省博物馆-鸟尊(镇馆之宝);附图6 陕西省博物馆-鸟盖瓠壶;附图7 安阳殷墟博物馆-甲骨文)

  3. 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指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巫术宗教观念开始解体,儒道互补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儒学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对某些国家的影响,孔子也因之成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学,它的本质是把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俗生活中,重视社会性和伦理性,或称为实践理性,而远离了纯粹理性和神学。

  中国文学作品也因之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宗教情绪净化作用,而是重在抒情,最早的文学作品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由此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赋、比、兴。赋是白描,比兴是以物寓志。因之,中国的哲学阐述也不同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是有某种想象力,比如庄子的《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便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哲学理论。

  中国建筑亦受实践理性精神的影响,着重与世俗生活的联结,这跟西方国家的宗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面上展开,方便生活,后者则以单体建筑取胜,并且在宗教意识影响下修得很高,比如哥特式教堂,可惜中国建筑以木为基本材料,后人只能看看瓦当来想象当时的宏伟和精美了。

上一篇:《公司是船我在船上》读书笔记下一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