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和技术趋势与问题》读书笔记怎么写

2018-10-25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习惯是,拿到一本书后先从书中找相关定义,理解书名关键字的意思。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的书名关键字无疑是“教学设计和技术”。本书中使用的定义是: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也称为教学技术)包括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为改进各种情况中(尤其是教育机构和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绩效而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和非教学的过程与资源。这个定义强调了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部分的两个实践:为教学目的而利用媒体、运用系统教学设计过程,本书认为这是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关键性定义要素。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本领域的从业者)都把都把教学技术(教育技术)等同于教学媒体。其实不然,教学技术应关注的不应该紧紧是教学媒体,更应该是使用教学媒体的人,以及如何最恰当、最有效的使用教学媒体,和如何最有效的促进教学(培训)的顺利进行以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读完书名关键字,接下来看的就是目录了。我认为,一本书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它的内容如何,也取决也它的目录的编排。如果目录清晰合理,就很容易吸引人。一般情况下,目录是大多数人在同类书籍中选购书本的依据。人们跟据目录可以轻松的检索到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每一部分内容的所在位置,即导读功能。目录还具有报导功能。

  接下来就是序言部分,序言通常反应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它通常囊括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写作缘由,写作经过、旨趣、特点等。也有些是代序,内容多为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个人认为,阅读序言是很重要的。如果序言读懂了,这本书也就知道三分之一了,所以应该认真对待。

  本书的序言一共包括6个部分(含引言)。

  第一部分“总序”,是译者写的,主要介绍了“信息化教学创新技术译丛”的总体概况、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三种基本观点——传媒观、工具观、环境观)、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及寻求创新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序”,是笔者为本书作的序。系统的介绍了本书的优点、本书中所呈现的教学法特点、本版本的新特点及致谢部分。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所有最新趋势,这些领域的内容,如知识管理、学习科学、基于网络的教学等,都是由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所撰写。本书还清楚的描述了本领域的历史和心理学基础,并且用一章的内容来描述了不同情境中的IDT专业人员所做的工作。这个部分提出的教学法特点及本书每一章的编排特点,我对于此并没有太多感触,应为国内有很多书籍也是采用的章前导读、知识和领会问题,章尾提出应用问题等,如有南国农先生主编、国内教育技术领军人参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

  其它几个部分序是简短介绍本书推荐、译者对本书的思考、引言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书——李运林先生等编著的《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此书中也曾提到过教学设计的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对某一课程或某一单元、单课或某一培训项目的设计。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所进行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所讲的就是广义的教学设计。

  本书的教学理论与设计理论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而国内的绝大部分教学、教材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虽然近几年国内也一直在倡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和技术,最近甚至还提出了PBA(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前几年提出了PBL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实行,甚至没有实行。在很多学校,教学媒体并没发挥伙伴的角色,仅仅是充当一个学校追逐形式的工具而已,甚而只是摆设。这使我意识到,教育技术的作用的发挥刻不容缓。

  从第一次接触教育技术到现在,一直获知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都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这也是教育技术核心理论的发展顺序。但在国内,建构主义提的最响,行为主义却应用的最广。所以,一直以来都认为建构主义的对立面应该是行为主义,而《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认识。

  它指出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教学法或教学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哲学观,所有的这些教学法和模式都是在建构主义这种哲学观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关于关于实在(reality)、知识(knowledge)、心灵(mind)、思想观念(idea)和意义(significance)的认识论的和本体论的观点;是一种认识论,虽然它构成了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人类学理论的基础,若将其曲解成一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或将行为主义与其相提并论则是一种范畴上的错误,与建构主义属于同一范畴或能与其相比较的应该是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是行为主义和一些认知心理学的基础)。本书的这一理论与南国农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的第一张第四节里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描述相悖,取二者之所以,不知哪中观点更合理,抑或仅仅是因为不同国度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书中另外一个存在困惑的地方就是人类绩效技术这个部分。以前在看Dick、Carey写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一书时,对书中所叙述的人类绩效技术就不是很理解,只是对这一概念有定义上的了解:是基于绩效的教学系统设计,目的是要用更好的语言来描述教学设计者在职业和技术培训情境中所承担的责任。

  《系统化教学设计》一书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何克抗先生编著的《教学系统设计》中所阐述的中心思想与之较接近),而《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我将《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中有关人类绩效技术的定义概括为:采用适当方法、利用合理途径获取培训对象的需求,包括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与现实状态中所拥有的有形、无形资源的差距,然后再经过精心设计与再设计形成培训方案,根据方案来培训需求方,以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不知这一概括是否有偏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此书在第六部分讲叙了有关IDT职位获取方面的内容,个人认为在现实中实现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且中国这个国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对本部分不甚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感受最深刻的几个地方,以后有机会还要反复研读这本书——这本书是继《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后所接触到的又一爱不释手的书,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阅读此类优秀的书籍。

上一篇:离开蜂巢的小蜜蜂的寓言故事下一篇:《葬礼》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