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作文改写新方法

2019-05-21改写

  2004年云南文学出版社出版的《Q版语文》(作者林长治)以其颠覆经典的内容,掀起了社会和教育界一场如火如荼的争论。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用一个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无厘头”。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的话,其中有一些东西确实是很通俗甚至流于低俗;但是如果客观深入探究它的创作方式(不论是语言还是文章结构),会发现这些内容间接反映了作者灵活的发散思维和不凡的智慧。

  比如其中第二课《一件小事》主体是改写自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一件小事》,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键是其后的十篇跟帖很富有特色。这十篇跟帖分别以曾在主体部分出现过的人或物(拟人化)为叙述者,来对主体部分中的“一件小事”进行叙述。如主体部分第一人称“我”在叙述的时候提到“司机”和“计价器”,后面就有一篇以“司机”为视角和一篇以“计价器”为视角写的跟帖。这些跟帖,虽然都是在叙述同样的“一件小事”,但是由于视角的不同,所以内容也各有千秋,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创新的写作方式,可以被称作“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值得我们语文作文教学吸收借鉴。其实在我们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有一种改写就是“变换人称式改写”;另外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也有类似的作文题目出现,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引写·想象”部分第二题:“一个孩子乘妈妈不在家,拆散了家里的小闹钟,妈妈见后将孩子打了。如果你是妈妈,你将如何处理这件事?请展开想象,写出处理这件事的全过程,并给文章定个题目。”这些题目在形式和“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有相似点,但是都没有后者深入且死板,效果也没有后者更明显。

  “转换角色改写”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增加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解释“兴趣”为: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因此,要想得到高效率的学习结果,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比较死板,大多是一些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小,甚至和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不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厌写”的情绪。但是“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却截然不同。首先其作文形式来源很有趣,它来自于时下最流行的网上文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其作文要求放中有收,既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度(从主体文中出现的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作视角),又不是无的放矢、散漫无边(只能从主体文中出现的名词范围内作出选择);让学生既拥有选择自己喜欢角色的权利,又不至于因范围无边际而无从下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写作而头疼了。三是作文内容的创新和与众不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如果能够提起极大的写作兴趣,那么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写作开端,为其后续写作铺平了道路。

  二、促进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顾明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解释“聚合思维”(辞典上词条为“辐合思维”)为:“只要求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的思维。其特征是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解答。”解释“发散思维”为:“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其特征是个人的思想沿着许多不同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由于它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和解答,被认为与创造性关系密切。”一个人只有两种思维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成为一个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认为:“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现在中国学生的思维训练中缺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补,无法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当今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语文科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学生语文思维的水平是和语言的水平紧密地联系着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却把这种工具异化了,成为了限制学生思维能力正常发展的桎梏。“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利用聚合思维去阅读、分析文章的内容,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去想象如果变换角色后,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怎样叙述事件,每个同学都有自由按照自己选择的角色去重新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情境。例如,如果是改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学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文章内容,找出文章涉及到的所有人物和事物,然后再从这些人物或事物之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作为自己的角色,最后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改写要求和自身角色需要来该写文章。这是这种作文方法最大的一个优点,它能够使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使他们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这里所说的体验,并不仅仅指亲历亲为,而且还包含一种“迁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迁移到别人类似(或有部分相似点)的经历,然后加以体味。

  “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后一种特殊的“体验”。比如,在改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的时候,可能有同学选择“扮演”“车夫”这一角色;这位同学不一定真的作过车夫,但是他可能有过和车夫类似的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骑车去某地的经历,也可能有不计真假和报酬去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样的话,这位同学就可以把自己在这些事情上的体验迁移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不过,也有同学可能会选择小说里出现的一个事物,但是因为拟人化了,这件事物在他心中应该被当作一个人了,所以学生也可以按照一样的路径来作文。

  “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比如,……未曾经历体验的理解是表层的理解,冷眼旁观性的理解,是为理解而理解。而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则是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的深度的理解。教育者的任务,恰恰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色来叙述同一件事情,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体验”的路径,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他人的可能情境或心境,从而增进学生和其他人的一种交流,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体谅周围的人。这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最想要学生获取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转换角色改写”有着很多优点。我们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类似的作文训练。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明白,由于这种写作训练方式来源于网络搞笑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利用此方法时,应当让学生学会辨别文学作品中的糟粕,避免学生模仿《Q版语文》中不规范的语言垃圾和“低俗”部分。

  编辑短评:本文思路的特点是先述后论。作者从“转换角色改写”的话题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显出文章的理论色彩。不过有些事理的意义和价值被夸大了。(刘真福)

上一篇:杨氏之子古文改写作文下一篇:村居改写成散文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