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词牌名,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原为唐教坊曲。下面是相关的范文,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改写酒泉子作文一: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在太宗和真宗两朝做过几任小官。太宗时,因言行“狂妄”得罪权贵,被撵出汴京,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落到杭州。杭州在钱塘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高潮期,皇朝把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每到这一天,皇亲国戚、达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纹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起,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
人们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海宁观潮是明朝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阆在杭州可能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当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他用《酒泉子》这词牌写过十首词,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
以“别来”二字。十首中以这第十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改写酒泉子作文二:
美丽的西湖素来是历代诗家词人歌咏吟诵的对象,人们在这里舞文弄黑,寄托着情愫和憧憬,充满着梦想的回忆、赞美和希望。北宋著名词人潘阆怀着一颗对西湖恋恋不舍的心 ,整日凭栏远眺那令人神往心醉的西湖美景。
正值清秋时节的西湖水天通碧,上下一色。远处那三三两两、依约成群的渔舟正在清澈的西湖水上随波荡游,悠然无声地与游鱼同戏,静寂自在地与戏虾同嬉……江南之秋,似乎真的是那么清爽宜人,一点儿也没有萧瑟肃杀之感。一滩平静的湖水宛如一面硕大无朋的银镜,倒映出一番优雅的闲情美景。
山那边几座玲珑的小岛上,已经被秋天的足迹渲染了。在那儿的天地里,树儿渐黄,地儿渐黄,连那迷濛的秋水都是金色的了。岛屿上不时传来阵阵农民们勤劳的悦声,更为这个清幽旷远的秋之西湖平添了几笔不可或缺的色彩。
就在这时,西面的芦花丛中隐约传出了一种听不分明的声音,潘阆赶忙竖耳聆听,是笛声!这悠悠的笛声是那般飘渺幽远,那般若有若无,它读透了西湖真正的内涵,更征服了词人潘阆那颗清雅的心……
“哗啦”,突然,一声声白鹭振翅发出的声响打破了这一番宁静。只见那只只白鹭抖动着轻盈的翅膀,倏然而起,翩然而逝,仿佛梦一般的过去。
此时的潘阆,心早已归属了西湖。他望着那迷濛淡远的西湖风光,想着日后要同亲人朋友寻闲垂钓,共赏烟云的轻寒时。他,不觉陶醉了,伴着那秋日西湖的白鹭的一声长嘶,一首浅墨勾勒的《酒泉子》带着潘阆的心飘上了青空: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改写酒泉子作文三:
来疑沧海进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题记
不知不觉,八月临近了。闭上了眼,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
拥挤的人群,将地面的温度上升至热烈,乱杂的人影,相交相错,零碎稀疏。吆喝声,叫卖声,谈论声交汇成一片。
蓦然,声音安静下来。涌动的人群平静了,人们都屏息凝视着那渐近的江潮。“轰”随着一阵轰鸣,水花四溅。人群再次沸腾了!那了那壮阔的潮水。
“轰”!有一阵江潮以铺天盖地之势汹汹而来,忽然跃起百丈高,如一堵水墙,以白色的浪尖,微卷着。新潮也随之澎湃了。在一片叫好声中,潮水越发猛烈。吞天沃日。似乎,沧海中的水都已经汇聚在这一阵又一阵的潮水之中。耳边轰隆如有碗面战鼓七座,气势宏大、磅礴,不禁令人热血沸腾。
五彩的旗帜在将潮中如朵朵绽放的红梅,肆意蓬飞,潇洒飘逸。几位俊朗少年出没在雨风波里,腾身百变,惹来一片叫好声。观潮之情景推至高潮。
潮水渐渐退去,弄潮儿们手拿着红旗一跃上岸,达官贵人们心花怒放,不停地说:赏!赏!赏!重重有赏!
……
默默地睁开了眼,喧哗声渐渐从耳边消退。满目凄凉,门庭冷落。山河荒凉,国破家亡。如见,再也见不到如从前那般的盛况了,心中有诸多不舍与忧伤。
何必自寻烦恼呢?
不如沉睡,在梦境中回望古国家乡,去怀恋那宏大的观潮场面。只是,再长的梦也会醒,醒了依旧是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