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中秋节小学日记
故乡的中秋节小学日记1
仰起头,望着天空的一轮皎洁的明月,意识到了这又是一个团圆节了。天色微凉,月光照映在我身上,使我想起了十多年钱的中秋节……那是,我才3岁,童年的事情不怎么记得了。只是那个中秋节我从未忘记,那个团圆的中秋占据了我全部的回忆。
我记得,那同样是一个月明的夜晚,我、父母、爷爷奶奶和一些亲人一同在家乡的四合院里吃团圆饭。我已忘记了吃的是什么,总之很好吃。大家一起欢声笑语的吃完饭。吃完饭后,大人们做了一些祭拜,但是年纪小,我也不记得他们祭拜的是什么,好像是家乡一带的神,而我只是在旁边好奇的看着。接着,我们一起赏月,我仍记得,院子的中间的桌子上有许多的月饼。爷爷一边笑着一边给我讲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叫嫦娥的人……”“兔兔是白的吗?”“是啊,很白?”“那嫦娥在月亮上待了几年了?”“不知道,反正有很多年了,数不清了。”……哦,我若有所思的看着月亮,怪不得老有模糊的`人影啊,原来是有嫦娥和兔兔在那里,我天真的说了一句:“改名我去找她玩去,看看兔兔还在不在。”大家都笑了,我很疑惑,不过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多么的天真,多么的单纯,而那“嫦娥”和“玉兔”成为了我纯洁无瑕的幻想。
“怡然,快来吃饭了。”是妈妈在叫我吃饭。我看着那和几年前一样的的明月,恍惚了一下,仿佛是在十年前,但又清醒了,意识到这是现实。这里不是十年前,这里也不是家乡,我们已来到北京十年了,离开家乡十年了,一年一年的中秋又不知不觉度过了。这又是一个中秋,只有我与父母度过。吃完饭后,父母各干自己的事情,我独自迎着凉风赏月。月亮似乎与十年前的一致,但又有些不同。明月依然那么皎洁,那么明亮,甚至还能看到广寒宫的嫦娥依稀孤独的身影,可是亲人们不在身边,也没有欢声笑语的气氛了。忽然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们都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家乡,也有在几万公里以外大洋彼岸。但总是忍不住想起那年的中秋,心里隐隐的心酸,眼泪无知觉的流到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就像我现在的心情。
亲人们,但你们看到这轮皎洁的明月时,会不会想起我?会不会想起我们十年前一个一起度过的中秋节?会不会想起那年的月饼?会不会想起那年的明月?我不知道。
愿这月亮能把我的祝福及思念,对亲人的祝福,对所有人的祝福,带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乡的中秋节小学日记2
故乡的中秋节别具一般情趣。这时的街上桃梨瓜果飘香,鸡鸭鱼肉丰盛,有钱和殷实的人家,可尽情采购。中午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少不了的。晚餐过后,即准备赏月;在赏月之前,要准备祭月。祭月时,在一张大八仙桌上面,除放烛台和香炉外,几乎放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不外乎菱藕瓜果,——当地的产品,家乡的风味。各家的瓜果可以不同,可根据各人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但祭月的桌上家家都少不了月饼。
人们在祭月、顶礼膜拜的同时,脑际也会浮现出月宫中嫦娥、吴刚忙碌的身影和玉兔的活泼可爱,以及吴刚用他酿制的桂花酒洒福人间。这时,天上人间一片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人们祝福的景象。
故乡的月饼,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口味极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也能吃一点。记得我十岁左右,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姓谢的茶食店,老板叫谢远来,中秋前夕,忙做月饼几乎是通宵达旦,街坊邻里有时也去帮忙。我虽年龄不大,也要帮着摁月饼的包皮,可见月饼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故乡的富庶。在众多月饼中,慢慢产生了精品、名品、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大名鼎鼎的“赖月”。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吃到瓜埠的“赖月”,赞不绝口。按理说他定都南京,南京什么好吃的没有,但他中秋时偏偏要吃瓜埠的“赖月”。于是“赖月”自明朝以来,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品,这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说也奇怪,朱元璋爱吃“赖月”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安徽自古以来和我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可你满清是东北来的满人,怎么也凑热闹,爱上了小镇瓜埠的“赖月”了了呢?可见“赖月”的口味、风味却有独到之处。“赖月”的配料和制法我不甚了解,但松籽、瓜籽、核桃、金橘饼、糖冬瓜等是少不了的,全用香油烤焙。它吃到嘴里,给人以香而不酽,酥而不糯,甜而不过,油而不腻的特殊感觉,这是其他月饼很难齐备的。于是“赖月”便出了名,延续至今,人们依然爱吃有加,且赞不绝口。
祭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吃月饼边赏月,其情依依,其乐融融,好不快乐开心!
故乡的中秋节,于我们小孩子,还有一种乐趣和玩法,那就是用砖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在堆的过程中,随着一块一块砖的堆砌,宝塔也一层一层地增高,家乡人美其名曰“步步高升”,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年轻人的未来富有深刻的内涵——吉祥如意。堆好后,围着宝塔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开心极了。
【故乡的中秋节小学日记】相关文章:
1.中秋节小学日记
8.中秋节小学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