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改革高中作文

2020-04-14高中作文

  我看许多人对教育界的呼声中,渴望改革是最多了的。从上次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案”,这样的呼声愈演愈烈。于是有人说,高校的学生已或多或少的丧失了基本的伦理纲常了。其实这是早就有的问题了,也并非仅仅集中在某些高校学生上,在普通学生上也有。因此,很多人希望改革以解决问题。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舆论和趋势,却始终抱有一种和几年前一样“看戏”的姿态。就拿三年前“复旦大学投毒案”来说,当时确乎是引起了一些网络媒体和部分民众的慷慨激昂。当然,热议的内容无非是“作案者道德的沦丧”和“中国教育的诟病”之类。然而事情一过,这种论调就不知道没落到哪里去了。倒是难为一些讽刺家常把中国的教育与其他国家作为对比,以此大谈“中国没有用”。

  且不说“中国有没有用”这样的话题,单就在上述这样的大环境中,想必即使改革也会步步维艰,很难实行。所以,我认为与其把希望寄之于改革,倒不如好好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从中找寻答案。也许,这会是最好的选择。

  魏征有一句话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倘使要谈论有关教育之类的问题,就必须找到源头之所在,也就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之所——家庭。

  古时候的人认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会对他日后的行为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止子女长大之后做出什么出格儿的事,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会给他教育一些基本的伦理纲常,所以就有了“三岁见大,七岁见老”一说。孔夫子也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道理,莫过于此吧。然而我们现在的人,却完全颠倒过来,舍本逐末了。

  现代人谈教育,尤其是子女的学前教育,势必会与学习成绩,多才多艺等成人认同的观点相挂钩,且中国家长又是比较喜欢攀比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自然而然使得一些家长放弃了子女的道德教育,而去追求那些现成且容易取得的东西。这样往往形成了一个怪圈——人们反倒更加注重那些可有可无的名利之类的,却把本质的东西丢了。而那本质的东西恰恰是培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养料。

  而当缺少较为重要的条件后,培育的过程往往就会面临失衡的风险。正如少了主心骨的人,是很难站起来的。我们把这种最为本质的东西,称为家风。什么是家风?这样说吧,家风好比种植林木的土壤,而家庭的后代则是一棵普通的树苗。一个家风的好坏就如同土壤的土质是否优良。好的环境里,树苗的长成自然不会差。普通的环境里,至少也可留下正常的树木。而一个把家风丢弃的环境里,则如同把树苗种在灰尘里,在这样的风气下是种不出乔木与繁花的。而偏偏我们中国大部分的家长竟都遗忘了家风(并不指全部人,只是讲的某种现象),且不注重道德教育,等到出了问题,就把问题全部归咎与学生自身,自己倒干干净净了。

  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那个施害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我们怎样谈论教育?把家风保存且延续下去,让子女们明白基本的道德准则,做一个堂堂正正,且不去伤害别人的人。然后学点常用的知识,不至于成为文盲,这就算是很好的教育了。

  所以,我们说,教育不需要改革,需要改革的是人心。能够把社会上各种力量聚集起来,而不是分离它,就能成功。倘使作为一个家庭,就应该正家风,并且言传身教,将之传递给子女。然后让子女有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纵使以后成不了乔木,至少能做一棵普通的树也是值得的;倘使作为一个长辈,师长或是社会人士,更多的应该是鼓励,而非打压。当你自以为聪明,打压这些幼苗时,又怎知以后不被比你更为聪明的人嘲讽呢?

上一篇:记高中最后一次的运动会作文下一篇:只为遇见你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