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难得糊涂》有感

2020-06-17观后感

  笔者原以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虽阴差阳错当过知县,但压根儿就是鄙视仕途的,难得糊涂---观后感。看到电视连续剧《郑板桥》后才知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郑板桥起初还是蛮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他雄心勃勃地为皇帝老儿写出那《治国方略》,就说明他当时很想得到皇上的赏识,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只是因为皇帝老儿不买他的帐,冷不丁让他碰了个大钉子,被痛斥为"不知天高地厚,一个小小的知县也写什么《治国方略》,好大的口气","日后不许再胡说",而且还被摘掉了头上的乌纱帽。直到这时,郑板桥才被冷水泼得头脑清醒过来,终于"悟"出"淡泊人长久"、"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一套道理。

  大名鼎鼎的才子郑板桥,论才有才,论德有德,德才兼备,不论是当个小小的七品芝麻知县,就是当上堂堂一品大宰相,那也绝对不会比别的相爷干得逊色。可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他,直到"人过了半百,陈年一壶酒"的年龄,才当上一个小小的知县,尽管勤勤恳恳为国为民,清正廉洁为政为官,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爱戴敬重,却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重用,反而落了个"削职为民"的下场。要不是有位同他有些私交的王爷(皇叔)在皇帝面前说情,只怕他郑板桥可能不仅是乌纱被摘的问题,连自己那颗脑袋瓜恐怕也难保住的。?

  为什么德才兼备且政绩卓著的郑板桥却在仕途中跋涉艰难呢?电视剧《郑板桥》的两句主题歌词揭透了奥秘:"书生学到老,也不通世故";"平生不服输,自己要作主"。所谓"不通世故",就是不懂得做官的诀窍:瞒上欺下、捧上压下。不懂得讨好上级和欺凌压服下级的为官之道,在仕途中也不免处处碰钉子遇麻烦。这就像你要打开一把锁就必须找到它的锁匙一样,做官也要精通其秘诀--"通世故"。可惜郑板桥虽"学到老"了,但对"世故"却是一窍不通的(他根本不愿去学通它)。因而,郑板桥这位书呆子根本就不是当官的材料.

  职为民"即将卸任时,他同其师爷刘某的一番对话(原话记不真切了,这里只录下大意)很有意思,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郑板桥这书呆子显然对自己被无理罢官的事想不通,故问"我错了吗?"刘在指出"你压根儿就错了"后反问:"你一个聪明人难道连官场上的瞒上欺下的一套都真不懂吗?"郑说:"我当然懂。只是大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愿那样去做罢了。"刘说:"这就越发不可救药了。如果你只是不懂,那还可读史书请幕僚,而你既然懂得却不愿那样去做,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他俩在谈到"苍天"的话题时,刘说:"对老百姓来说只有一个天,而对为官者来说,天有四重:苍天、百姓、皇帝和良心。遥远的苍天好对付,糊弄糊弄便过去了。对付老百姓也不难,能给一碗饭吃他们就会满足。对付皇上嘛也不是太难的事,会奉承拍马,给他歌功颂德他就会眉开眼笑。难就难在良心不好对付,你郑板桥只管'自已要作主',不愿昧良心瞒上欺下,与贪官们同流合污,而硬要见魔斗魔见鬼打鬼,那魔鬼能让你吃好果子吗?"刘师爷的这些话,真是把郑板桥之所以不能做官的.根由揭示得入木三分。是的,从皇帝老儿对其皇叔的谈话中也证实了这一点。皇帝老儿说"朕也知道郑板桥才华横溢,忠心耿耿。朕之所以不重用而贬谪他,是因为不这样做会冷了其他官员的心。哪朝哪代都少不得庸官呀,朕要治理朝政,总不能为了一个郑板桥而失去一大批臣工吧。由此可见,是郑板桥那"平生不服输,自己要作主",不愿在旧官场随波逐流而导致其悲剧的产生的。当然,这不仅仅是郑板桥的个人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有朋友看过《郑板桥》后为郑深深感到叹惜,说他有才有德有政绩却落个这样的下场太不值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个看法。郑板桥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传诵的人物,不正是因他具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铮铮硬骨,宁肯抛却乌纱也不昧良心往上爬的高尚品德,才为人所敬仰的么?在那黑暗腐朽的社会,郑板桥要能如鱼得水平步青云,那就说明他昧了良心,即使当上了再大的官,他也不能成为如今为世人所爱戴敬重的郑板桥。他用一生悟出的四个字"难得糊涂"也不会流传千古了?

【观《难得糊涂》有感】相关文章:

1.观本溪博物馆的观有感

2.观《暖春》有感

3.观《青年医生》有感

4.观《入殓师》有感

5.观《杨善洲》有感

6.观《暖春》电影有感

7.观《守法公民》有感

8.观《国王的演讲》有感

上一篇:我想看见你的笑五年级作文700字下一篇:故地初游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