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狼》既不会让我们对华尔街的金融黑幕有更多了解,也无意对影片主人公做任何道德评判。下面是《华尔街之狼》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关于金钱、权利、性的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一:
整部电影居然有点儿尺度
小李子打鸡血演的很卖命,不只有他,其他演员也很卖命
几段演讲忽悠的场面,有种李阳疯狂英语的即视感,大概他们干得都是一个勾当,有时候我想。可是半点儿感动都没有,心下觉得无聊透顶
故事情节推进神展开,处处都是色情、毒品、欺骗,我自认为是个讲究实干的理科生,这种价值观不敢苟同
真为小李子今年的影帝担忧,不得不承认他表演的非常棒,很难得,如果在电影院看,结束后我一定会鼓掌,为了他的演技,只是我担心奥斯卡是不是喜欢这么一部片子,马丁爷爷的片子最近总是和奥斯卡交臂而过
观影口味各有所好,说实话不怎么喜欢这部片子
关于金钱、权利、性的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二:
奥斯卡是个名利场,这谁都知道,凡夫俗子,躲不过名利诱惑,但名利向来非唾手可得,四周总会竖起高高的围墙,入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们的法眼,才能登堂入室。
有难度是好事。从1928年奥斯卡奖设立至今,在人追名逐利之心的不懈推动下,聪明的电影人们已经基本上摸清了获奖的门道,成果足以编纂成一部“奥斯卡名利学”,在其学术成果指导下,不乏“私人定制”的出现,不惜真金白银烧起风火狼烟,只为博学院评委一票。可惜,事情很奇怪,比如吸引某个女神青睐,越谄媚反而越不行,有人祭出大制作、大情怀、大时代,外加中西合璧以及人类共通之人性主题,只差片头打上“求入围”三个大字,结果惨败,别说个把小金人,连个提名都没有。大家一分析,片子拍得不错,画面、布景、道具、表演都挺好,就是中心思想不对头,奥斯卡作为学院奖,对好莱坞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一向顽强,人家鼓励一群人牺牲去拯救一个人,你却反过来,强调等级贵贱弱者牺牲,真让人捏把汗。
奥斯卡就是这样,标准相当高大全,既要理念先进,又要价值观正确,既要拍摄技术突破,又要情节打动人心,既要艺术水准不俗,又要商业成绩达标……林林总总一句话:全面优秀有长项,观念正确无短板。似乎唯有如此,那份做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导向的老派傲慢,才能得到捍卫。
老派的力量很强大,比如《为奴12年》获9项提名,即被看作“定制的成功”,不过,定制成功也是成功,总好过定制失败,最终挤掉大热《美国骗局》和《地心引力》力捧最佳影片也是可能的。这就是传统,硬得和石头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街之狼》入围本届最佳影片,虽难免成为陪衬,也足以令人兴奋一下。
这是一部多么不奥斯卡的电影啊!据说,一些奥斯卡评委看完此片之后,身心极为不适,如遭三小时酷刑,甚至有人跑到拍摄此片的著名导演斯科塞斯面前,指着鼻子骂道,呸,丢人!
这部影片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后者是上世纪80年代纽约叱咤风云的股票经纪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创办的证券公司运用哄抬股价再高位卖出的伎俩牟利,导致散户投资者损失达2亿美元。2003年,贝尔福特因证券诈欺和洗钱罪被判入狱服刑22个月,并付出了1.1亿美元的巨额赔款。
《华尔街之狼》讲述了贝尔福特如何发迹又如何入狱的故事,表现了华尔街金融暴发户纸醉金迷的生活。主演莱昂纳多不惜代价购入改编权,6年前便与斯科塞斯开始筹备此片,不过,过于大胆的构想吓跑了众多投资人,使得该片迟迟无法启动且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拍完,美国电影协会又对斯科塞斯发出警告:如果不对片中的粗口、性爱和裸体场面进行删改,影片则会被定级为NC-17级(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为了主流市场,老导演不得不将电影从4个半小时剪成3个小时。
这样的电影能够符合奥斯卡价值观正确的标准吗?莱昂纳多觉得,该片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评。然而话音未落,在华尔街的看片会上,每每出现大尺度放纵场景,应邀观影的金融界人士便群情激奋,叫好声与口哨声此起彼伏。
很明显,该片对奥斯卡的老派力量提出了挑战,而后者令其入围,可以看作是大气回应,其实骨子里还是那份傲慢在起作用——不能怕了你,等着,我们当众动动小手指头灭了你。
围绕这部影片的争论已经相当热烈。趋向保守的评论者认为,该片就是一场淫乱奢靡的“癫狂秀”,“以群魔乱舞开场,并不断向更疯狂的极限冲去”,“整部片子就是令人作呕的场面不断重复”。不过,也有评论者借此片猛批奥斯卡的“选择性失明”:这部电影肯定很恶心,但它只是展现了现实,亿万富翁在赚取中产阶级钱财的时候,难道就不恶心吗?“评委们相信电影应该是反映生活的理想化版本,而不是去探索人性的阴暗面,这就是我们没有深刻作品的原因”。
《华尔街之狼》,也是一匹奥斯卡之狼,赤裸裸冲进了绵羊群,挑战了牧羊人的权威,破坏了学院派的游戏规则。你看,别人要么在埋头讲一个动人或精彩的故事,要么在展示美到窒息的太空风景及高超的拍摄技术,而71岁的大导演斯科塞斯呢,却在指导影星莱昂纳多如何滴蜡、做爱和吸毒。
这的确太不保守传统、太不价值观正确,也许该片获得提名之后,精通奥斯卡名利学的人士都大吃了一惊,所谓学海无涯,原来,这样也行。
关于金钱、权利、性的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三:
通过新作《华尔街之狼》,马丁·斯科塞斯再次让自己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部影片既不会让我们对华尔街的金融黑幕有更多了解,也无意对影片主人公做任何道德评判。重点在于,通过本片,我们既能真正进入贝尔福特的心理世界,也可以更好地看清支撑他走向成功的时代环境。
众所周知,《华尔街之狼》的主人公乔丹·贝尔福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个活跃于1990年代的华尔街证券经纪人。他曾因经济诈骗和操纵股价等多项罪名在监狱中服刑两年,但与他之前几年里极尽奢靡的生活相比,这样的代价并不算高。影片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表现贝尔福特的迷乱生活上,而在近些年一直严肃正经的斯科塞斯,似乎也在拍摄这些段落时找回了自己久违的活力。躁动不安的摄影机运动,时急时缓的影片节奏,凌厉至极的插叙和闪回,以及鸡血满载的旁白叙事与原声音乐,都能让观众在观影时沉浸在贝尔福特放浪形骸的生活氛围中,而斯科塞斯对片中主人公的嬉笑怒骂笔触,则能够令人回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乔治·格罗兹对魏玛时期柏林的腐败夜生活的生动描绘。
然而斯科塞斯为《华尔街之狼》所选取的视觉外观,却与格罗兹疯狂扭曲的表现主义手法截然不同。《华尔街之狼》的布光与构图十分平实规整,这种视觉策略与斯科塞斯对摄影师的更替有关——他没有再次使用自己近些年来最常用的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转而选择与曾经为《第25小时》和《逃离德黑兰》等片掌镜的墨西哥摄影师罗德里格·普瑞托进行首次合作。马丁的这种选择符合了影片的深层逻辑:普瑞托的自然主义影调与理查德森追求强对比的画面风格明显不同,这正对应着贝尔福特与泰迪·丹尼尔斯(《禁闭岛》男主人公)或霍华德·休斯(《飞行家》男主人公)之间的巨大差异。与后两者不同,贝尔福特一直都具备着强烈的自信,即便在面对最疯狂脱线的'情形时,他仍然坚信自己在最终能够化险为夷,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说《飞行家》与《禁闭岛》的强对比影调是基于主人公对周边环境的妄想式感知,那么《华尔街之狼》的平实影调就是根植于贝尔福特对自己环境掌控力的深信不疑。
贝尔福特的自信来自何处?答案很简单,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如簧巧舌向他人推销任何商品。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他的这种能力足以让他时刻把握赚钱机会,所以即便在他身陷囹圄之时,他仍然相信自己能够东山再起。而将他推向成功的燃料,正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对金钱和虚荣的渴望。贝尔福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总能精确地击中他人的软肋。在面对员工时他会提起对方在加入公司之前的贫苦境况,以鞭策员工更卖力地替他工作;在面对客户时他能轻易看穿对方的需求,并对此百般挑逗,直到客户被他榨干为止;在面对商业伙伴时,他明白该怎样满足对方的虚荣心,以便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而在面对前来调查他的联邦特工帕特里克(凯尔·钱德勒饰)时,他用寥寥几句话就激起了帕特里克对自己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不满,险些让这个恪尽职守的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他像一条毒蛇一样不停引诱着人们为他贩卖的价值观买单,更可怕的是,人们往往无法拒绝他开出的条件。
《华尔街之狼》所引发的层层争议,体现的其实正是大众在面对贝尔福特时的矛盾心理。很多舆论与观众都认为斯科塞斯在电影中有美化贝尔福特之嫌,但悖论在于,这些观者之所以能感受到贝尔福特的个人魅力,恰恰是因为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贝尔福特的生活方式所诱惑着。斯科塞斯在接受访谈时提到,他曾因为本片与《好家伙》和《赌城风云》题材相近而犹豫过是否要接手本片,之后他意识到,要想突破两部前作,自己就必须以贝尔福特的视角作为进入影片世界的切入点。既然我们要了解“华尔街之狼”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避开被他的生活诱惑的风险,而斯科塞斯也没有对贝尔福特作任何的道德评判,他仅仅在尽量真实地呈现着贝尔福特的整个生活,并把最后的判决权留给了观众自己。
在结尾段落中,《华尔街之狼》撕掉了贝尔福特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为了寻求减刑,他出卖了曾经与他合作过的所有生意伙伴,也丧失了自己仅存的最后一丝信用。讽刺的是,大功告成的特工帕特里克在坐地铁回家的路上会想起贝尔福特对他说过的话,而贝尔福特在出狱后也可以通过传授推销技巧,继续从大众手中取得可观的收入。当贝尔福特在影片终场戏中指导大家该如何卖出一支笔时,台下观众的脸上显现出的依旧是对贝尔福特所代表的名利的饥渴;然而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真的愿意像贝尔福特的无数牺牲品一样为他所推销的价值观买单吗?斯科塞斯仍然箴默不语。一切要由我们自己决定。
【关于金钱、权利、性的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相关文章:
8.华尔街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