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镜子》观后感1: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镜子》观后感2: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3:
2017年4月20、21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放了两集《镜子》。巴蒂妈 把节目的链接放在了群里,我仔细看了节目,有一点感想,现写出来分享分享。
首先,我是好心痛好心痛片子中那些被剥夺了自我的孩子们!这些所谓的出了问题的孩子,实质上是自我觉悟了,他们在呐喊、在抗争,然而父母们却执迷不悟,他们控制,甚至囚禁(孩子说的原话)孩子的自我。我相信如果父母们再不醒悟,真会把孩子逼上绝路的........
其次,我特别赞同片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学习,虔诚地虚心地学习。
听说,宁馨曾经护航过4个家庭,这4个孩子都在这个学校学习过。其中的三个回归正轨,一个正在护航之中。真庆幸啊!来宁馨的父母真是找对了地方。
我记得片中有个孩子喊着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父母),不是我,我只要学习一周就够了!要改变的是他们......有专门为父母举办的学校吗?
宁馨就是一所理实交融的父母学校,这里不光有理论,更重要的是有践行!父母在践行中接受理论,改变观念,然后再指导行为和实践,这样实现彻底的改变,改变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环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解铃还需系铃人,系铃人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学习要改变。
片子中的一周父母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只有理念没有实操,不能够内化成父母自己的思想。
宁馨是学校、是熔炉;萧老师是导师、是妈妈、是姥姥。我相信只要父母虔心向学,踏实修炼,必然会成为有效能的父母,必然会带领孩子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