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

2020-07-03观后感

  十二公民影片改编自戏剧史及影史经典《十二怒汉》,首次尝试将西方陪审团制度搬上国内大荧幕,也是华语影坛首部戏剧电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十二公民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公民观后感一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更多。

  十二公民观后感二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是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鉴于其实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汉》,无形中给演员们的难度增加了很多,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绚烂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间宽敞而又压抑的上个世纪的车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个政法大学,模拟法庭是现代的大学生,陪审团是那个年代的青年,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八号陪审员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实,独立思考,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亦像辩方律师一般浑浑噩噩,跟风浮夸,藐视生命。仿佛在斥诉着教育的沦落。大学没变,变的是里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只能从大学里的旧人那儿获取营养。

  影片人物刻画细腻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演员都是影帝,感觉很真实,几乎感觉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场简单的讨论会开始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多余的讨论,举个手就完成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莫大嘲讽,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杀我们的最后一点良知和判断,我想把它称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号陪审员,陪审团长。工作认真尽职,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会中坚力量。

  二号陪审员,笑面佛,处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水平不高,小心谨慎,应该是一个大学老师或者政府官员。

  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俗称车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尊重传统,亦有几分封建。深受“一切奋斗为了家庭,为了后代”思想影响,忽视自己的个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个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长,忽视子女的主观意识。也折射出了现今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然人唏嘘不已。本片中他七号的二人组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让人拍案叫绝。

  四号陪审员,地产商,一个在现今社会备受争议的一个集体。有钱,有势,生活富足。三号的“资本家论”和7号的“花钱摆平事论”让他大为光火,同时也反应了现实严重的“仇富”现象。而这个集体本身也有许多道德争议,比如说“包大学生”。

  五号陪审员,一个蹲过冤狱的社会青年。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别于蹲过狱的人,他依然坚守这自己的良知,尽管现实对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坚毅,接受现实的挑战。

  六号陪审员,一名医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明白事理,社会的骨干力量。

  七号陪审员,小商贩,俗称跑腿的`,亦是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渴望被尊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拍马功夫,尽管生活很艰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尊重追求事实的人,让人敬佩的辛酸。荧幕中滑稽诙谐的形象与严肃的讨论会形成鲜明对比,让沉闷的讨论显得生动色彩。

  九号陪审员,建国初期的富家子弟,因为时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一次好心人的帮助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观察细致入微。 感觉这个大叔年轻时候应该炒鸡帅!^_^

  十号陪审员,贫民区房东一枚。谈话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讲话,说话不动脑子,完全不顾及他们感受,想到啥说啥;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一开口,你就想赶紧离开;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类人”歧视;没错说的就是十号,开口就招人厌的主。还好他还是尊重事实的,不至于冥顽不化。个人觉得这个演员演的炒鸡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声,然后就口若悬河根本停不下来。

  十一号陪审员,保安一枚,质朴、纯真、善良、兢兢业业。曾多次在十号发言中躺枪,迫于无奈只能隐忍,有不错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形象可爱,让人倍感亲近。

  十二号陪审员,墙头草一枚, 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没有坚守的主观意见,跟风严重,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十二号表演滑稽,言语朴实而不失诙谐,有很强的喜剧感染力。

  至此,让我们返回本片的主角八号陪审员,一个重新审读案件,审读事实,审读人性的最后力量。让我们正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个高龄老人的所闻,和一个近视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见,将一个“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渊。我们习惯性的将人分类,然后将他们贴上标签,习惯性的以为一切。事实可以给我们经验,但经验却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就像《狩猎》中那样,偏见一旦形成了,对被偏见人来说就像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任凭如何的呐喊,依然苍白无力。感谢少部分像八号这样的力量,在我们都被扭曲的时候,将我们拉回了正轨。

  十二公民观后感三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十二公民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1.十二公民的观后感

2.十二公民观后感700字

3.《十二公民》观后感3篇

4.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汇总」

5.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6.十二公民观后感800字

7.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例文

8.《十二公民》优秀观后感

上一篇:十二公民观后感800字下一篇:十二公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