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原的农村旅游做客,你会发现乡民中间有一种很特殊的风俗,即吃饭的时候,很少有人围桌而坐,吃饭的地点多在饭场。所谓饭场,就是固定的吃饭场所。夏天都在荫凉的大树下,春、秋、冬三季多选择空旷背风的向阳处。每个村子都有几个固定的饭场,饭场是约定成俗形成的,没有特殊原因,饭场的地点轻易不会改变。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东家短,西家长,端起碗,撵饭场",指的就是这种到饭场吃饭的习俗。俗语中的"撵"是"到""去"的意思。每"饭时"一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汤,一手端菜拿馍,三五成群,陆陆续续涌到饭场,或背靠墙根,或倚树而蹲,或将鞋一脱,坐到鞋上;也有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将各自的小菜凑在一起,相互品尝。到饭场吃饭的人多端粗瓷大碗,俗称海碗。若饭碗太小,需一趟一趟回家盛饭,都嫌太麻烦。再说,饭场里话题繁多,气氛热烈,若话题至高潮处没了饭菜,岂不减了兴致。所以,赶饭场的人尽量端大碗。吃饭时,人们一手端碗,一手执筷,端碗的手心内还可以放下一个大馍。若是高梁面窝窝,人们将窝窝朝下,底朝上,在凹窝内倒入蒜汁和辣椒。农村人饭食品种单纯,菜的花样也不多,所以到饭场聚餐非常容易。
饭场中,大家边吃边谈,边谈边乐。东家长,西家短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村内新闻,无所不谈。这种饭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排农事、交流信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