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作文课堂从自我改变开始

2019-09-02课堂

  提起“讲座”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高大上”,一方是口若悬河的演讲者,一方是心悦诚服的聆听者。或许在现场被感动,但听课结束后,聆听者们很快就会回归到原来按部就班的生活中。

  但是这次听来凤华老师的讲座不同。首先来老师本人给人一种亲切近人的感觉,其次是他讲的内容与我们的作文教学息息相关,理论联系实践,“接地气”,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并且学到了很多我们想做但又不知如何实施的方法。我想这个方法就是“由虚入实”,“由说到做”。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想重构作文课堂必须从自我改变开始。

  提起语文,人人都知道“听”“说”“读”“写”的重要性;提起作文,人人都知道它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无论是语文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谈起作文,都像是提到禁区?我想是因为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关注到的仅是“教师布置作文——学生书写作文——教师批改作文”这样机械的步骤。我们注重了书写作文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写作文前的心理。观察现状,长期以来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消极抵抗“写作文”的心理。为什么要消极抵抗呢,或许我们的要求太生硬,或许我们的批改不具体,或许我们的评价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成就感。很多学生写作就是在编造故事、堆砌语言,即使是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往往也要克服后才能进入写作。

  我们要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文前的恐惧或抵抗心理。就如来老师所说,写作文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情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的生活本身就很单一,我们却总是粗线条地告诉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实在太虚,我们需要的是务实。教师是引导者,不能总是进行高高在上的说教,比如把主题看得高于一切,要求学生在那种先入为主的崇高、光明和美好理念的支配下,纵情礼赞生活,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首先来老师谈的是作文选材要新颖。针对学生选材“俗与旧”的问题,来老师说道即使是遇到一样的选材,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而有的学生写出的却毫无个性,这与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不敏锐有关。对此,来老师给出五条求新妙计:选取独有经历的事件(以鲜为人历的事件取胜)、选取容易被忽视的感悟(以鲜为人感的感悟取胜)、从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美”、从惯常现象中挖出“深”、从生活中捕捉“变”,并且分别举事例说明讲解。来老师具体地分析每种妙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颇多,讲座结束后有不少同学和我交流他们的收获。

  其次来老师谈的是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针对这一方面,来老师谈了四点:一是要写真我(真实性原则),二是要以细节取胜,三十要把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具体性原则),四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在谈“写真我”时,来老师以自己的文章《母亲的心》为例,通过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表达自己对老母亲的尊敬与感恩,在朗读过程中,来老师多次泪下,掩口不语。这对学生来说就是“身教”,胜得过千言万语。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和学生同题写一篇下水文,我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来凤华老师真是用自身经历给我们诠释了一代名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他为帮助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出好作文而设计了很多活动,如引导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时注意观察,观察别人攀岩时的动作是怎样的,作为观看者,心情是怎样的;进行以电子相册为载体的生活化写作;坚持日常写作,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取得间接经验,丰富素材积累;以3times;3格形式进行素材积累等。在实践中,来老师搜集了许多学生习作,有图片版(内加批改)的,有电子版的;有同题作品,有同一个学生的系列作品,可谓精彩纷呈,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来老师说的,很多我们想过;来老师做的,很多我们也想过,但是我们想过的很多,做过的却很少。来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改变浅尝辄止的毛病,要注重细节、将想法落实,然后才能促成质变。我想以这次报告为契机,重构作文课堂,当然,首先要从改变自我开始。

上一篇:这也是课堂高三作文下一篇:关于春游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