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作文:读了《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

2020-08-18美国

关于美国的作文:读了《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

  篇一: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

  上周星期一,学校为我们征订了一本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老师要求我们认真阅读。

  周末,我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我读到《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拂大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可以考上哈佛大学。在她小的时候,她和哥哥就被染有毒瘾的继父和生母抛弃了。由于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后来,伯恩斯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意让她和哥哥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继续上学。这个人就是洛金斯。洛金斯到学校上学后,学习非常认真。到了高中最后一年,洛金斯的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洛金斯被美国着名的哈佛大学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考上了哈佛大学。我看完这个故事,不禁思索起来:“一个无家可归女居能考上哈佛大学。那么我们21世纪的中国小朋友现在吃的、穿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关心我,爱护我。每到周末,爸爸妈妈还陪我出去郊游,还可以和同学去溜旱冰、去爬山……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老师请教。为什么我就不能刻苦读书,立下远大志向,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呢?”

  看看洛金斯,想想我自己。从现在起,上课时我决心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周末,还要多看一些课外书,多积累一些各科知识。有时间,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争取做一个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四好少年。在上课时,发言要积极,多动脑思考问题。下课后,如果周围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要给予帮助,耐心给他们讲解。做事也不能太粗心,有时,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会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导致做错。我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做事的毅力,缺乏耐心,遇到困难就想退缩。譬如遇到自己认为有一定难度的题就不想去多思考思考,而是比较烦燥。以后我一定要改正我的缺点。不仅要做到更好,而且争取做到最好。我相信我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做得最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评:这篇读后感引用了《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的故事,提出了刻苦读书,立下远大志向的观点,引题自然,概括简洁,观点明确,能结合现实进行阐述,表达了“我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做得最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决心。

  篇二:《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当时老师布置我们去阅读,我就看到了那篇让我感动了很久的文章《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一个无家可归的柔弱女子竟然考上了哈佛大学。

  故事是这样的:在她小的时候,她和哥哥就被染有毒瘾的继父和生母抛弃了。由于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后来,伯恩斯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意让她和哥哥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继续上学。这个人就是洛金斯。洛金斯到学校上学后,学习非常认真。到了高中最后一年,洛金斯的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洛金斯被美国着名的`哈佛大学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考上了哈佛大学。

  我看完这个故事,不禁思索起来:“一个无家可归女居能考上哈佛大学。那么我们21世纪的中国小朋友现在吃的、穿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关心我,爱护我。每到周末,爸爸妈妈还陪我出去郊游,还可以和同学去溜旱冰、去爬山……。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老师请教。为什么我就不能刻苦读书,立下远大志向,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呢?”

  回想自己,再对比一下文章中的女孩,我决定:从现在起,上课时我决心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周末,还要多看一些课外书,多积累一些各科知识。有时间,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争取做一个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四好少年。在上课时,发言要积极,多动脑思考问题。做事也不能太粗心,有时,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会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导致做错。其实,我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毅力,没有耐心,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想退缩。以后我一定要改掉我这个缺点。

  以后我会不断完善自己,要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争取做到最好。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我会像《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中的女主人翁一样,成为一个有用的,可以给社会做贡献的人。

【关于美国的作文:读了《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1.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作文

2.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作文

3.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

4.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后感

5.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读后感)

6.关于美国的作文

7.关于美国的英文作文

8.关于美国的初中作文

上一篇: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读后感)下一篇:读《美国的悲剧》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