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名人故事

2018-09-11名人故事

  李渔,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读小学时,曾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圆满的答复,好学的李渔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中,直到许多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他才觉得了却了一块心病。

  李渔,字笠翁,又字谪凡,号觉世稗官,出生于公元1611年,祖籍浙江省兰溪县,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他幼时天资聪慧,两三岁时便能背诵上百篇诗作,五岁的时候就会联诗作对,六岁时便被父母送到了一家私塾读书。

  李渔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别的同学要学一两天才会的,他只学一遍就记住了。不过,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在学会的基础上,他又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举一反三,提出各种问题,请老师帮助解答。在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常常提出新的问题,常常把老师问得张口结舌,一时很难回答出来。

  有一天,私塾老师给学生讲《孟子》一书,当讲到其中一句“褐宽博”的话时,他觉得这句话难懂,便进行解释说:“对‘褐宽博’这句话,多少年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直到宋朝,才被精通儒家学说的朱文公(朱熹)说清楚。他说,所谓‘褐’,就是指当时生活贫困而又没有地位的人所穿的衣服;所谓 ‘宽博’,是指穷人穿的这种衣服又肥又长。”

  这位私塾老师为了表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在讲完这句话后又问了一句:“大家对这句话听明白了没有?”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全明白了!”

  唯独李渔在众人回答“明白了”之后,却站起来说:“我有些不明白。”

  老师问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李渔说:“既然褐衣是穷人穿的衣服,为什么不省些布料,做得小一些,反而要做得又肥又长呢?这岂不是浪费吗?”

  私塾老师听了,不由得一愣,觉得这的确是他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朱文公老先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他又如何能回答得了呢?

  只见他嘴巴张了几张,也没有说出话来;最后,只好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李渔说:“朱文公解释过的所有问题,都是至理名言,也是历朝科举考试中评卷的依据,决不会有错的,你就不必多此一问了。”

  李渔心中明白,这肯定是老师也不清楚,所以也就不再问了;不过,这个问题没得到满意的答复,使他一直像有块心病,久久不能忘记。

  李渔在少年时期,就好去各地游历。大概是他十五岁那年,又外出游历,来到塞北,听说《孟子》书中所记述的穿褐衣的人就住在这一带,心中十分高兴,于是,专门前去打听“褐宽博”的来由。当地人们告诉他说,由于这里的人们生活贫困,把褐衣之所以做得又肥又长,是为了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

  李渔心中多年的一个问题,终于一下子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李渔长大后,在从事剧本创作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态度依然像他小时候学习一样认真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他主张剧本情节一定要合乎社会实际,人物一定要真实,要尽量把街巷中的语言用在戏中,才会使剧本生动、富有生命力。

  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闲情偶寄》,在剧本方面,今存十八种,以《笠翁十种曲》影响最大。

上一篇:合作共赢哲理故事下一篇:我的暑假生活五年级优秀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