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日月交替》教学反思

2020-12-29

《地球上的日月交替》教学反思

  《白天与黑夜》这一课时是这个单元的难点,逻辑性和理解性都很强,而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

  在课时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的真实描述,不少学生虽然从科普书上看到昼夜变化的介绍,但他们不能把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探究自然的奥秘需要经过长期的观测实验,需要借助技术先进的工具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建立和完善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猜想就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在这一单元,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有所闻,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因而我指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猜想,然后对图画进行描述,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或修改初始的认知模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猜想,不要随意地加以否定,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猜想的下一步是计划验证,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我作为老师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形成科学概念,环环相扣,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很强,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处处着力,但每一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的方法,在探究中沿着概念发展的箭头形成科学的概念。

  回顾本课教学,学生在我的带领下经历了一个探究地球昼夜变化的过程,他们借助绘图和实验的方法,对最初模型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让模型从感觉走向事实,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眼睛看到太阳的视运行而形成的初级模型发展到构建一个地球自转形成昼夜变化的高级模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概念。这次教学实践告诉我:概念的发展必须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并行前进,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模型的构建。教学过程中,教者还注意渗透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观念的创新才能催生科学的新发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将学生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变化相吻合,验证了学生的推理,化解了教学难题。

【《地球上的日月交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日月明》教学反思

2.地球上的大气地理教学反思

3.日月潭的教学反思

4.关于日月明的教学反思

5.《日月明》的课堂教学反思

6.《地球村》的音乐教学反思

7.《日月水火》教学设计

8.湘教版地球村教学反思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观念教学反思下一篇:《地球村》的音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