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藏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范文

2019-05-28思考

  从事民族教育已有多年,藏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弱,加上藏语与汉语的语言习惯的差异,还有来自思维习惯、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隐性层次的影响,教者深感作文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几年的教学实践引发了笔者几点思考:

  一、从“说”切入,以说促写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言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人们的口头表达凭借语言去驾驭思维,并将思维条理后的文字读出音来反映。从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看,口头语言远早于书面语言,就一个人的语言发展过程来看,同样也是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所以说,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发展,是根据必要性对口语作的文字记录,两者相辅相成。吕淑湘先生指出:“语言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功倍的;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言,是违背自然,事倍功半的。”说与写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比书面表达更广泛、更灵活、更及时、更便捷的特点,在训练中能提高学生快速构思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取得省时、增量、实用的效果。口语表达更注重焦急环境的制约,在语言中加入了仪态、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素,使语言的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运用的技巧更多样,学生在训练中对语言的感悟也就更真切。所以,口语训练是活生生的语言实践,是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

  藏族学生生性豪放、淳朴,但有一部分学生害怕用汉语与他人交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源于他们不太流利的汉语口语表达。为此,必须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加强他们的汉语口语训练,从而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宁说不写。而听、说、读、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有话可说。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口头训练,同时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这无疑是具有新的教学意识的突破性改革。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为完成作文教学总体目标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谚语的机会,让他们不惧于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别人倾吐出来,而且有意识地把学生功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二、增加阅读,以读带写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钱谷融先生在接受中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采访时就十分强调现代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增加“识度”,这是击中肯綮的。“腹中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藏族学生的作文,往往容易写得索然无味,语言贫乏,词汇量小,反映出知识面狭窄,甚至是语言不通顺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博的知识来源于读书,丰富的词汇来源于读书,良好的语感来源于读书。多给学生独立读书、背诵、品位的时间,对学生功能喜爱的教材篇目,可多学精学,适时将课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课内,作源头活水;注重感悟,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教师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尽情翱翔。语文教师可每周用一两节课让学生自己读书,或干脆定期将学生带入图书馆或阅览室,拓展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生兴趣、产生动力、开发智力,在广泛的涉猎中,真正学会读书,体会读书的乐趣。

  语文教师还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文化底蕴,可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摘抄优美词句段落,也可用剪贴的形式进行专题积累。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舌功能主动阅读,另一方面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特别是中外名著(国家教育部有中学生阅读的推荐篇目,且要求中学阶段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100万字),组织学生畅谈读书体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且品位情趣高雅的人。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图书借阅制度、心得交流制度等。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课外阅读健康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看起来只是一种阅读信息和经验的交换,其实这项活动所覆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一个阅读阶段下来,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了,有些方面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的结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关注生活,叙写生活

  张孝纯先生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语文本身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语文教学如此,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生活(包括自然)的确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因对生活的感悟才有了写作的冲动,才有一种思想需要表达。同时,生活还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很多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但在写作时却选不出材料,无话可说。这是因为他们虽置身于生活之中,却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不去观察,不去了解,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更没有积累。这其实与我们教师有关。这种情形必须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如果条件所限,不能远游,那么,就地取材,参观附近的厂矿、农场,访问本地的一些典型人物也未尝不可,或者游览、观察家乡的山山水水,去了解并用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也别有一番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在指导作文时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反映身边的生活,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动和感激之情。在我所教的每一届学生中,几乎都写过《一件小事》、《我的老师》这样陈旧的题目和题材。但是,几乎每一届学生的作文中都不乏有新意、有个性、有灵气、能让我感动的习作。原因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了令他们感动和感激的东西,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的确如此,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生命的活动,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这就很可宝贵了。

上一篇:铁血年华舞动青春的作文950字下一篇:思考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