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

2020-08-17思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

  人活于世,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成功总与苦难相连。拿破仑说:“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是的,苦难是一笔财富。

  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万事如意”,做任何事总是祈求“一帆风顺”。其实,人来到世上,上帝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啼哭。这一声啼哭喊出了人生的真谛:“人,只有战胜苦难,冲出母腹,才能获得新生”。

  苦难之所以能成为财富,在于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锻铸人的品格,使人变得坚强奋发。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屈辱臣事吴王三年。归国后,发愤图强。睡觉时,他必卧柴草之上,以时刻敦促自己牢记复仇大业;吃饭时,他必尝苦胆而后食,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臣事之辱。

  勾践所历苦难不可谓不深重。堂堂国君,做了阶下囚,已经可怜至极。在吴国服役的三年,给阖闾看过坟,给夫差喂过马,还尝过吴王的粪便,受尽各种嘲笑和羞辱。但,正是这种非人的折磨,锻造了勾践隐忍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也正是这种意志精神使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一雪前耻,完成春秋霸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勾践遭遇的苦难不恰恰是他雪耻灭吴、称霸春秋的财富吗?

  苦难之所以能成为财富,还因为苦难本身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积淀。我们说,经历越多,苦难越重,人生阅历就会越深刻,成功的希望就会越大。

  开国领袖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境贫寒,从小就过着劳苦大众的生活。由于长期和农民在一起,他深谙农民阶层的生活疾苦,少年时代就播下了反封建反压迫的心灵种子。正是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苦体验和锻炼,一代伟人练就了一身胆识,他胸怀天下,为民着想。也正是这种体验和思考,毛泽东从农民的身上看到了革命的力量源泉,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三大战役,毛泽东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用小米加步枪却赢得了天下。试想,如果没有这种躬耕陇亩的“苦难史”,没有这种与农民朝夕相处的人生积淀,毛泽东会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实践吗?会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吗?……

  苦难能不能成为财富,要取决于遭遇者的心态。试想,当厄运降临、苦难来袭,我们芸芸众生是喊天哭地、坐以待毙,还是调整心态、奋力抗争?

  历史之父司马迁,惨遭横祸,被判宫刑;落第秀才蒲松龄,参加科考,屡试不中;盲聋作家海伦凯勒,幼年失聪致盲,生命岌岌可危……

  在如此巨大的苦难面前,这三人是怎么做的`呢?

  司马迁含羞忍辱,发愤着书,呕心沥血几十年,“史家之绝唱”横空出世;蒲松龄勤耕不辍,忘我写作,一部《聊斋》蜚声中外;海伦凯勒顽强抗争,奋发有为,终成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和教育家……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是的,苦难因人而异,对强者、对有心之人,它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对无志之辈,它反而是一种灾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生活太过安逸,缺乏磨难,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遗憾地说:“现代中国没有大师!”。随后有学者推断,中国不仅现代没有大师,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都不会有大师出现。这种振聋发聩的话语,引起了学术界的恐慌。这个被世人称为“钱学森问题”的问题,尽管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但与中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国人深深的思考!

  记得中考那年,我的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导致没有考上一中,但父母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花钱把我买进了一中,这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因此我也很认真,我努力的赶上了一个又一个线上生,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进入班级前十的线下生,我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斗三年,力争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是我的最高理想,我时刻牢记!

  苦难是一把筛子,它筛掉的是庸者,留存的是智者;苦难是一块磨石,他磨损的是弱者,砥砺的是强者。

  愿我们把苦难当作一笔财富,用智者的眼光、强者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挑战苦难,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相关文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三议论文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600字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500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00字作文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生作文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00字作文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精选)

8.关于思考的作文:换位思考

上一篇:生于诚信死于失信的作文下一篇:有关《简爱》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