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伴随着悦耳的短信铃声,本期校讯通家庭教育彩信如期而至。这期的《家有儿女》栏目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想了很多。下面就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故事:
一个妈妈问她的儿子:“如果你和妈妈一起出去玩,我们两个人都渴了,但是没有水喝,只有你的小书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办呢?”小男孩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两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孩子还不谙世事,但妈妈的心里忍不住还是有些失落,她刚想开口训斥孩子几句,然后教育他该怎样做,但就在话还没出口的一刹那,她转了个念头,然后她和颜悦色地问孩子:“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小男孩天真稚气地回答:“因为我想两个苹果都尝尝,然后把甜的那一个给妈妈吃。”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那个做妈妈的把孩子紧紧抱住,非常庆幸自己让孩子把话说完了,不然,她怎么能听到后面那句那么动听的话呢?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那个妈妈的做法而叫好,她是位有耐心的妈妈,能够在孩子说的话出乎她的意料时能够不发脾气,听孩子把话说完。读了这个故事,也让我不知不觉与故事中的母亲比较:我做为一个母亲,是否在生活中也做到了让孩子把话说完呢?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晚上,我正和儿子一起吃晚饭。突然有人喊着XXX(院里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敲我们的门,儿子去开门,原来是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问我在不在家。我赶紧前去迎接,告诉她XXX不在我家,他家在隔壁楼洞。这位母亲就告诉我可能是儿子和她的儿子闹矛盾了。
被别人找上门来,我当然不会给孩子好脸色,就唬着脸问儿子:“你是否跟小朋友闹矛盾了?”也许儿子也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吓蒙了,小声回答:“不是我,我……”看儿子回答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我更加怀疑了,不等儿子说完,就对儿子说:“如果再这样,你就不要去玩了!”儿子竟委屈地哭了起来。那位母亲也连忙说:“也许是我弄错了,我再问问孩子,千万不要再吵孩子了!”
那位母亲说完就下了楼,我也从窗户上看到了他的儿子,那位母亲又一次询问她的儿子后,告诉我,弄错了,一直向我道歉。这时,儿子更觉得委屈了,说下午就没有跟她的儿子和XXX玩。我也认识到是我错怪孩子了,赶紧向孩子道歉,孩子总算恢复了笑容,高高兴兴吃晚饭了。
如果那位母亲能够好好听孩子把话说完,也就不会找到我们家;如果我能听孩子把话说完,也不会做出冤枉儿子的事。如果我们都能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上述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面对被伤害和误解的孩子,安慰和道歉固然可以让孩子原谅我们,但如果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难免会不愿意和父母去说话,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长期以来,也许我们就会逐渐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觉得与其发生了误解再去向孩子道歉,还不如先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也会拉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我们也不希望在陈述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被打断。同样的道理,孩子也和我们成人一样,也需要我们的尊重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想怎样对孩子就怎样,不等孩子说完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孩子说的有道理,应该多加赞赏;说的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流,帮孩子认识错误,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被父母重视,才能真正做孩子的朋友。 所以,当你对孩子的话感到失望时,当你对孩子所做的事不满意时,当你想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轻声提醒自己:“让孩子把话说完!”
(注:仅以此文提醒我自己和那些不能让孩子把话说完就对孩子发火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