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语文课时,朱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拱形有什么作用吗?”
我们摇摇头。
朱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做个实验,通过实验,你们就知道了。”说着,老师把一张凳子放在讲台上,又将两个间隔10厘米的墨水盒放在凳子的两头,然后将一条纸条平放在墨水盒上。朱老师从口袋里掏出5枚1元硬币,取出一个,轻轻放在了纸条上。纸条被硬币压得下沉了一些,朱老师又从手中拿出一枚1元硬币,叠在了第一枚1元硬币上,纸条又下沉了一些。等到朱老师放第三个的时候,纸条终于支撑不住了,连着硬币一起掉落在凳子上。
接着,朱老师把纸条变成拱形,放在墨水盒上,照原样将一枚1元硬币放在了纸条上,纸条纹丝不动。放第二枚1元硬币的时候,纸条微微晃了一下恢复了原样。老师又拿起第三枚硬币时候,同学们开始小声议论了:有的肯定能放得住,有的倔强地认为纸条绝对承受不住三枚硬币,有的则沉默不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只听“当”的一声,纸条晃了晃,停住了。“哇——”,教室里发出了小声的惊叹声。最后,老师把第四、第五枚硬币依次放在了纸条上,同学们的惊叹声更响了。实验做完了,朱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隋朝河北的石春就是运用了“拱形的作用”造出了有名的“赵州桥”,工地上用的安全帽也是这个原理。”
这堂语文课真有趣!它让我们明白了拱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