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作文:我眼中的鲁迅
写人作文主要是抓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外貌她点进行描写,使其让人印象深刻,突出人物的形象,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篇一】
近年很多人批鲁迅,我颇不以为然,在我眼中,先生是好的。
不以为然者一,在我看来,很多棒杀者和当年的一些捧吹者如出一辙,失于客观,流于偏颇,过犹不及。你也许厌恶捧吹者的行为,但不该迁怒于鲁迅先生。
不以为然者二,鲁迅死得早,捧吹也好,他无福享受;棒杀也罢,他无言自辩,保持一种绝对沉默的不表态。事主都不表态,我何必以为然。
说鲁迅先生是好的,皆因他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我应该是高二读的,20多年过去,记忆有些模糊。记得课文后面有段注解,探索之后,意外发现鲁迅先生原来是反对学生运动的。大意是鲁先生认为学生热血冲动有余,成熟理性不足,容易被当枪使。
当是时,我若有所触。继续探究相关文章,发掘出鲁先生讲究的是“韧的战斗”。回想鲁先生言锋笔厉,嬉笑怒骂,数次遭到追捕,却未怎么蹲过监狱,果然实践着“韧”+“战斗”的精神。少年的我既心怀天下又生性胆小,向往热血沙场却鄙视赤膊上阵,自然将这种战斗艺术奉为圭臬。
有的人可能自以为受先生文章牵累,吃亏甚多,故咒骂之。而我既然学了好处,故赞曰:先生是好的。
“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鲁迅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篇二】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便是鲁迅。
鲁迅是可悲可泣的。他早年丧父,原本较好的家境因为没了顶梁柱,变得贫困起来。鲁迅立志做一名医生,不能让病人像父亲一样无药可救。到了日本,日本人纷纷嘲笑他是中国人,“东亚病夫”、“懦夫”、“胆小鬼”,这些肮脏的语言浇灭了他梦想的火焰。鲁迅悲愤地弃医从文,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洒在国人身上,试图唤醒这些“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奴隶们。国民党反动派处处迫害鲁迅,拉拢不成就杀掉,这名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的笔战斗,却因劳累过度驾鹤归仙。
鲁迅是可爱可亲的。他人称“胡羊尾巴”,从小活泼好动、幽默,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虽是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却一点也没有该有的架子,小时是孩子王,老了是老顽童,就算年过半百,也整天笑声不断,讲故事笑话更是一绝,不仅绘声绘色,还亲手表演,其演技也是像模像样,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赞不绝口。
鲁迅是可歌可喜的。他一生关心过不计其数的国人,不论是青年、幼儿,还是老人、中年人,不管是同等身份的作家、文学家,还是身份卑微的工人、农民、拉车夫,都受过他的爱护。鲁迅一直呐喊着,唤醒了一个又一个麻木的人,多少个热血青年挺身而出,保卫家园。人们放下了奴颜,丢掉了委曲求全,这些曾经贪生怕死的人们,拿起了武器,在鲁迅的号召下,奋力拼搏,顽强斗争。
鲁迅还是走了,但他的信念在国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随着时间的洗礼,鲁迅的信仰将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篇三】
鲁迅在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史中早有定论,那是中外皆知的事,无需我们这些后辈品头论足。在我的眼里,我更愿意从他的情感、个性入手,把握一个有血有肉的、在矛盾和痛苦中苦苦求索、甚至挣扎着的鲁迅;更愿意说鲁迅是一个激情澎湃、刚强正直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血雨腥风的中国,造就了多少仁人志士,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旗手。内心情感丰富细腻的鲁迅,充满着对母亲的孝道,对家庭的责任感。十六七岁的少年就已经承担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让他过早地饱尝了人世的辛酸。
失去父爱的呵护,显示逼迫他过早地成熟,以致身心的双重重压、甚或扭曲,国仇家恨是他的内心充满了复仇感,嫉恶如仇,不吐不快,而这时文学就成了他最好最直接的复仇方式.从小接受的封建礼教,使他从来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母亲给他安排的没有爱的`婚姻,只能被动的接受,并说成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国破家败、情感压抑的影响,可以说在他内心深处潜藏了一年,在他后期的《伪自由》的“前记”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不久,听到了一个传闻,说《自由谈》的编辑者为了忙于事务,连他夫人的临蓐也不暇照管,送在医院里,她独自死掉了。
几天之后,我偶然在《自由谈》里看见了一篇文章,其中说的是每日使婴儿看看遗照,给他知道曾有这样一个孕育了他的母亲。我立刻省悟了这就是黎烈文先生的作品,拿起笔,想做一篇反对的文章,因为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这种家庭的变故、感情的创伤、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他的影响可想而知是何其大。
鲁迅是脱胎于传统而梦想精神自由的斗士,他是民族精神的“野史”,具有民间的、更真实的、更直白情愫表达的人性本真光辉。瞿秋白先生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是封建礼教的掘墓人,这是鲁迅反观自我、反省自我的必然结果。因为他既受益与传统,又受害与传统。
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幽灵,束缚困扰着像阿Q、祥林嫂这样的底层民众;也同样束缚困扰着像鲁迅这样的文化界的精英们,甚至一切的政客。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既是纯洁爱情的美,更是人性光焰的美。使鲁迅从观念上又一次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这是“五四”以来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应,也是这种“接应”在鲁迅身上发酵的结果。
鲁迅对故乡绍兴的热爱是本质的,他的思想一生也没有走出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清明书香,《咸亨酒店》逸香的老酒,都是他反复咀嚼的醇厚香料;鲁迅对故乡绍兴的憎恨是传统的,那就是对封建礼教浸染下的人的憎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对人性泯灭的憎恨。人,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
鲁迅是最清醒的中国近代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对封建礼教的残酷、泯灭人性,有着切肤的痛。封建礼教就是所谓的文明掩盖下的虚伪、麻醉和欺骗,进而是被消弭了的人的最基本生存竞争意识。从他的《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再到《伪自由书》等等,无不在于充斥着对糜烂腐朽文化的批判。于其说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几千年里存在的伪文化的批判。这就是他真正爱人、爱底层劳苦大众的一面。他想救人,从根本上把这个民族拯救于精神的苦海。
由此,我也想到中国人不可以野蛮,但不能不具有野性。文明是明明白白的人类进步的“纹身”,但这种文明的“纹身”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必然要产生它的禁锢性,又而就成了人类进步的桎梏。故,改革、创新就是必然的了。
看到了光明而没有最终走出黑暗的鲁迅,他是唱响旧中国走向灭亡,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黎明前的一只猫头鹰。他喜欢猫头鹰、喜欢黑夜,他是在黑夜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注定是这个民族灵魂的铸造者,精神家园的领路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两个人被他们的崇拜者和追随者称作“老头子”,一曰鲁迅,一曰蒋介石。鲁迅是进步文学青年的楷模,青年们热爱他、崇拜他,亲切地称他老头子,这个老头子是引领他们寻求真理、完善人格的榜样;后来的蒋介石也被他的部下称为老头子,但那是背后的调侃,绝不敢当面直呼。同样的称谓,两样的人格。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但有趣的是野史,正史是不能入流的。
性情中的鲁迅,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是1919年。那是为了敬一个人子的孝道和周家长子的责任,以及对“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朱安的无法放弃。此后的岁月他将注定要背负这个封建宗法的苦果,而朱安就是这个“苦果”的牺牲者和爱情的受难者。这个让人怜悯同情的爱情受难者,究竟应该向谁问罪?也许只有在黄昏里呼唤“毛毛”的祥林嫂知道,鲁迅已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相关文章:
1.我眼中的鲁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