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诗意作文

2018-11-17[第三单元]写一首诗

  清明扫墓,听一老者坐在亡妻的墓碑前独语,好像是在叙述与妻别后的生活,老人叙述得那样投人,以至于周围的鞭炮声都不能打断他与亡妻的对话。从老人平静而孤寂的语调中,我感受到死亡对心灵的展撼以及包蕴在这种展撼之中的诗意。我想起诗三百中那首著名的《葛生》,也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也是在郊外的墓地:“予美(我的爱人)亡此,谁与独处!”只有等待,等待归去时的重聚,“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生》之后,悼亡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动天地感鬼神的咏唱。潘岳悼亡妻:“展转眄枕席,长革竟空床”;元核悼亡妻:“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悼亡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张三夕教授的《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对悼亡诗所言说的“死亡”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就爱与死的关系而言,妻子的死不是爱的中断.而是爱的延长与升华。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爱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人类对死的哀痛首先源于对生的爱恋,张三夕这本讨论“死亡”的书,在生与死的临界,对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做思想史与文学史的清理。原始儒学的“生荣死哀”,主张为了生前的荣誉而死,或者说先行到荣誉中去死。这种功利主义的死亡意识,诚然发挥着维护个体人格尊严和维护民族文化统一的精神作用,但其中似乎还缺少什么。一旦人们把生前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势必就会把死亡视为有条件的、有保留的死亡。在儒家哲学中,生的问题重于或高于死的问题,因而“不怕死”的人格要求就有了一种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沉重感。庄子的死亡意识则从形下与形上两个层面消解了孔儒的沉重。《秋水篇》以“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之问,预言庄子宁舍死后的尊贵名誉而愿取生前的自由自在。从根本上说,庄子哲学中的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人从“无生”中来,死后又回到.无生”中去,人本质上无生无死,所以庄妻死.庄子要鼓盆而歌。

  儒家的悲哀原则与道家的快乐原则,构成中国哲学“死亡之思”的内在张力;而中国文学“死亡之诗”的审美价值,正在这张力中铸成。诗人面对死亡,别无选择地要思考生存,死亡的漆黑映衬出生存的苍白。然而,穿透生与死在事实层面的对立,似可发现正是死亡使生命

上一篇:未来的教室三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五年级记叙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