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
当太阳刚刚上升时,武警战士们就拿着红旗去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观看那时,我激动万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1
令我兴奋的暑假刚刚开始,爸爸妈妈就带着我来到了我梦想中的首都——北京。晚上十一点多才到达酒店,没休息几个小时,凌晨三点就起床去看升国旗仪式,疲劳并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循着路灯微弱的灯光,坐在车里好奇地想象着北京天安门的样子。
不一会,车子就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南侧,我兴奋地跳下车,极力寻找着天安门。“慢一点!慢一点!”爸爸妈妈大声喊着。也许是跟我一样心情的人们太多,即使是凌晨三点,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朝着天安门广场涌来。
还没到天安门升旗仪式开放时间,我们跟其他游客一样被阻挡在了广场门口,我问爸爸:“为什么这么早就这么多的人来看升国旗呢?”“因为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国家自豪感强,再就是升旗仪式开始前大家都想争取看升旗仪式的好位置。”
在安检大门口大约等了半个小时,我们随着人流进入了天安门广场,好大呀!我和爸爸妈妈奔跑着者寻找观看升旗仪式的好位置。还准备再向前靠近一点,工作人员把我们喊住了,指了指脚下的线,这就是观看升旗仪式最近的地方了,虽然服从安排,可心里想着离旗杆再近一点,好在爸爸拿着相机拉近了镜头给我清晰地看到了旗杆。定了定神,四面八方的人们也都依次排队站好,我拿出刚刚在路边购买的五星红旗,跟随大家挥舞着。等待真是辛苦啊,我的两腿慢慢发软,眼皮也开始打架,爸爸拿着相机拉近镜头叫我看看解放军叔叔,这时我才注意到解放军叔叔从我们进广场到现在一动也不动!
天边慢慢开始出现了亮光,漫长的等待总算结束了,在相机的`屏幕上出现了解放军国旗护卫队的身影。
四点五十分,天刚朦胧亮,国旗护卫队出现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中间的解放军捧着着国旗,旁边的每一个都扛着礼宾枪。他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穿过长安街直至国旗杆下。
广场上响起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国歌连奏三遍,国旗从旗杆底部升至顶端的时间是两分零七秒,看着解放军威武的身姿,耳边回响着庄严有力的国歌,我心里激动万分,感觉到心脏在胸膛扑通扑通地跳动,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2
那天,我跟着爸爸和妈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我央求妈妈早上带我过来看升旗,没想到,妈妈一下子就同意了,我真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我就醒了,我推醒妈妈,我们俩就出发了,北京的黎明,在6月还是有点凉的,我们披上外套,就向天安门一路冲过去。我以为,我们一定是最早的了,没想到的是,当我们走到长安街的时候,路上已经有许多行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去看升旗的。我心中顿时一股暖流,原来,有着千千万万的人,和我们一样,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
到了天安门前,我和大家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好队,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我看到许多解放军叔叔,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护着我们心爱的国旗,从天安门城楼出发,向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向,一路挺进。我被眼前这庄严的一刻,深深震撼了。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我看到我们的国旗冉冉升起,透过那一缕缕阳光,我仿佛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饥寒交迫,我仿佛听到泸定桥上隆隆枪炮声中战士们坚定的步伐,我仿佛看到王二小把敌人引进我们的包围圈,我又仿佛听到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和大家一样,都留下来激动的泪水。
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也是无数先烈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见证。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面,我默默的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3
每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是令每一个中国人心驰神往的事情。
为了早点占领有利地形,我早上二点就醒了,兴奋地睡不着觉。爸爸妈妈也只好和我一起起床,打上出租车直奔天安门广场。结果我们来得太早了,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我们回到宾馆休整了一会儿,再次出发。五点不到,等候观看升旗仪式的人已经很多了,大家排着队伍进入广场。我们在寒风中站立着,耐心而安静地等候着那一个庄严的时刻。
五点五十六分,太阳的光辉刚刚洒向大地,国旗护卫队出现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中间的那个举着国旗,旁边的每一个都扛着礼宾枪。他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子,穿过长安街直至国旗杆下。据说,护卫队的武警战士从踏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到穿过长安街直至国旗杆下,这段距离为138步,多一步不行,少一步不可。
广场上响起了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国歌连奏3遍,国旗从旗杆底部升至顶端的时间是2分零7秒,也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所需要的时间。看着武警战士威武的身姿,耳边回响着庄严有力的国歌,我心里激动万分,感觉到心脏在胸膛里扑通扑通地跳动,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