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潜,字元亮,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是也。
刚开始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我并不了解陶渊明,更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诗的序言。我还天真的以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了解《桃花源记》这篇散文后,我懂了……
这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寄托了社会理想。想要一个安稳的环境。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了世外桃源。虽然只是这样,但这几句话展现出了和平安稳的景象。渔人在世外桃源受到了热情款待。可他并没有信守承诺,想要打破这片安宁的环境。从“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我明白了陶渊明并不想让这种安宁的状态被人打破,他希望一直保持下去。
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中的文人,他并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但他希望,他渴望,将这个理想寄托在了“桃花源”中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理想。陶渊明厌恶了当时黑暗的现实,他想要安宁的社会,便隐居起来。也正应了他独爱菊,菊被周敦颐先生看作是花中的隐者。陶渊明不想生活在这个黑暗凄凉,充满战乱的社会。
之所以这篇散文能千古流传,是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也是如此。虽然表面上和平安稳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隐情。人害于人,社会害于人。人只亲其亲,子其子。“故外户而不必”是不可能的事。或许这个世界只有没了国家的限制。人类才能和蔼相处,没有战争,没有犯罪,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斗心眼,而是坦诚相待。这样的世界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乐世界,但是那可能吗?
或许现在的社会制度比古代要好,没有最高的权威,也没有思想的限制,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但现在的社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接触的太少,无法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邪恶,肮脏的社会。是金钱与权力的社会,有钱又有权基本上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这个社会依旧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我们只是那渺小无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