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讨厌对于当代艺术的过分解读,挖空心思去想这件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红色就往生命力方向解剖,蓝色就结合艺术家生平讲忧郁,白色即艺术家表达一种万物皆空的哲学。
这样的艺术让人头疼。我始终觉得不要谈什么意义,意义毕竟是轻盈的。我们只要欣赏和感受这件作品带给你的东西,好与不好,妙与不妙,评判的权力在于你自己。
人与艺术自古以来便不止于任何体现形式的束缚与禁锢。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只能片面狭隘地传达人的思想,而单凭一个人又绝无一个可以诠释“艺术”这一东西的。就像灵魂与思想这东西,向来是摸不透道不明的。
艺术与人
艺术于人来说,可谓一个出口。艺术由人创造,由人发展,再由自己的见解融合回旋,升华至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从熟知变为莫测,从可感知化为自由。千百年来的艺术,也从昔日的泥古、墨守陈规发展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与层次化。
越来越多的人在世俗中抽离投入艺术,弃置自己应在尘世完成的那些任务,若你不能理解,倒也无谓。因为他们本身即与艺术融为一体,艺术成为了他们的抽象概念,而他们则是艺术的具化。
如王小波在《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所说:“我没有读过大学的中文系,所以孤陋寡闻。但我认为,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为了我知道的这些,我要感谢杜拉斯,感谢王道乾和穆旦——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艺术在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会使人更加趋近于自我和本真。
此时,倒不如说是艺术创造了人类。
人与艺术
人不能完全懂得艺术,这是需要去承认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过多包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往往这份思想和情感是不能被复制的。
能被理解的艺术,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亦或带动一种风尚罢了。佯装懂得,甚至是曲解艺术,用艺术来伪装自己轻脆的驱壳,这便是令人嗤之以鼻的了。
艺术本就不需要被人全盘接受,懂得人自然懂得,这是强求不来的。而如今这“泛浪漫”的艺术,常常也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们只是在为自己的虚荣贪图贴上了“艺术”的假面。
而在这极易变换的名利场上,“艺术”的定义也逐渐为统治、为潮流所服务。“不能贯彻真理,是因为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双眼,把海市蜃楼当做了永恒宫殿。”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的话,倒也能诠释这一道理。
于我来说,艺术重在体验。去电影节看新锐的艺术片,去展览中心享受很个性的艺术家作品,至于能不能理解成为了很次要的东西,因为艺术本来就是闲散而美丽的。她的迷人在于未知、生涩和个体个性的解读。
“一个短暂的开始,一个仓促的结尾,一个缓慢而冗长的过程——艺术里面充满了未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东西”不要说艺术短暂,也不要说艺术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闪出最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