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许多家庭都会制定家训,有些家训是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而有些家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但是它们更会发人深省,让我们饱受教育。我从小就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谨记他们对我的教诲——对需要帮助的人,要乐于帮助;对长辈,要饱含尊敬;对兄弟姐妹,要懂得礼让!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和朋友乘公交车去福州玩。车上人头攒动,我和朋友幸而有座位坐,可一位老人家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见他被不断往后退的人们挤来挤去,差一点就摔倒了,可令我心寒的是: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给他让座!我一直注意着那位老人,心中顿时回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做公交车的时候,那时车上照样很挤。不一会儿,车到站了,一位年轻的妈妈满怀期待地抱着她年幼的宝宝上车了,令她大失所望的是——车上很挤。她不断地张望四周,似乎正在找座位,这一幕,被我的妈妈看到了,于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起身,把座位让给了那位正在苦苦寻找座位的而手中搂着襁褓的年轻妈妈。事后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车上那么挤,而你有座位坐,却要让给那位抱着孩子的阿姨呢?”妈妈则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女儿,你想想,如果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位抱着小宝宝的阿姨站在拥挤的人群中的话,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车子剧烈的摇晃一下,那位阿姨和宝宝就会一起摔倒,宝宝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妈妈才会把座位让给那位阿姨啊!”“你以后如果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妈妈咽了口唾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肃然起敬,正如古人所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回想起妈妈的教导,我立刻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那位老人跟前,搀扶着他再次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朋友见我这一举动,顿时大吃一惊,她向我投来疑惑不解的目光。下车后,朋友不断地问我为什么要给那位老人让座,我泽回答她:“‘百孝善为先’,如果连‘善’都做不到,何谈‘孝’呢?”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不敢再问我什么了。
还有一次,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妈妈牵着我,一个一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我听着妈妈的指示,迷迷糊糊地叫着“叔叔、伯伯......”。趁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我借口帮她打下手,就溜进了厨房。在厨房里,我疑惑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要叫那些不认识的人叔叔伯伯呢?”妈妈笑着对我说“傻孩子,他们是你的长辈,你当然要称呼他们为叔叔伯伯啊!”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思。思索了片刻后,我恍然大悟:“妈妈,不仅是我们家的这些客人,还有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只要他们比我年长,就都是长辈,自然而然,我都要有礼貌地称呼他们!”妈妈欣慰地笑了。
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可能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兄弟姐妹,不能太过自私,要懂得礼让的道理吧!
虽然没有明确地规定家训,但是父母对我的教导就犹如家训,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让我受益匪浅,它们足以让我终身难忘!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不管是帮助别人、尊敬长辈,还是礼让家人,都紧紧扣住一个“礼”字,它支撑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素养,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当之无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