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有一种执着叫尊严
炎炎夏日,商业街上人潮汹涌,正直暑假旺季,人们都三五知己一同逛街。我跟朋友也投入了这个热潮。
一天下来,我们的收获也不少。正是黄昏,街上的人已经散了不少,当我们正要离开时,突然发现路的拐弯处聚集了一团人,好奇的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些事。
我们快速地向人群中拥去,幸好我们灵活,一下子就钻进了人群中。走进一看,原来是有人晕倒在地了。
那人倒在地上,整个脸都被头发遮盖住了,完全看不清他的样子。在他的不远处,搁着一个大袋子,大概是他的行装。一会儿,他动了动身子,吃力地抬起了头,借着暗黄的灯光,看到他的脸色暗黄,脸已经干巴巴的。他用瘦弱的手支撑着地面,似乎想要站起来。此时有三个大学生匆忙地向前扶住了他,他步子浮动地向那个大袋子走去,一边吃力地说:“被子,我的被子。”他似乎用尽所有力气搂住了他的行装,害怕别人把他的东西抢走。
围观的人从附近买来了面包和水给他吃用,但被他拒绝了,他扒在袋子上,小声地说着:“我只要打一个电话,我只要打一个电话!”大学生听到了都纷纷拿出手机,问他的具体情况。
在别人的劝说下,他终于拿起了面包吃下去了。吃着面包时,他流下了男子汉的热泪,开始向人诉说他的故事。
他原是四川人,为了帮补家计,落下了母亲到了城里来打工。本来以为到城里来能挣到钱,但却遭到老板苛刻的对待,不单挣不到钱,连回家的盘缠也没有了。他就这样拿着那个唯一的大袋子流浪了四个月,寻找回家的路。
在他讲着自己的身世时,有人可怜他给了他一张一百元大钞,但他怎样也不肯收下,坚定地说:“我不是乞丐,我不要钱,我只需要打一个电话。”
大学生根据他说的电话号码,打通他的家。当他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时,一下子就泪流满面。
一个农民工的尊严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们全社会,为了尊严,他坚强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