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2017(2)

2018-07-22调查报告

  去年公众满意度54.55%

  根据孟素荷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到2014年,我国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后开始缓慢增长,满意度从2014年的52.12%,增长到2016年的54.55%。“但仍与食品安全合格率有近43个百分点的差距。”她说。

  与孟素荷的数据相呼应,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则显示,约七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认为食品安全现状非常好的占6.3%,认为还可以的占25.8%,认为一般的占38.1%。

  这两者都不是可以让人“满意”的满意度数据。公众直观感受和政府监管效果的这种反差,除了上述仍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外,与当下的食品安全传播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一些媒体在养生等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还有一些专家‘无所不知’,对非自己研究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够专业和准确,造成消费者恐慌,降低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孟素荷说。

  造成恐慌的还有各种不实信息。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到45%,而且很多都是旧闻翻炒。孟素荷指出,将已经辟谣过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是2016年的特点,如“速成鸡”变成“速成鸭”。这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

  但这并非意味着政府方面没有责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与风险交流的薄弱有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说,很多消费者搞不清危害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政府消除全部危害,这是不可能的,但政府应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其中,“交流”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要改变单方面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消费者真正参与进来。此外,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验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  食品谣言为何总是辟不完

  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感,风险交流很重要,社会各界均需努力。但谣言满天飞的现状,折射出科普的不力和公众科学素养的不足。

  腾讯科普频道通过大数据,对2016年食品类谣言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被网友举报的谣言中,科学常识类谣言是最多的,占所有被举报谣言的47%。但在科学常识类谣言中,食品健康类谣言被举报的数量最少,仅占1.1%。“网友对食品类谣言识别率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素养的不足。”腾讯科普频道主编何建红告诉记者。

  “科学知识的传播是遏制谣言最有效的手段,公众主动地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则是避免谣言伤害最根本的方法。”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在食药监总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一个名为“你问我答”的栏目,公众可以随时就食品药品知识提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有针对性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上一篇: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下一篇:江苏民生幸福建设满意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