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龄农民工调查报告(2)

2018-07-22调查报告

  未来:有人闷头苦干,有人自我提升

  “我要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在采访中,大多数受访的高龄农民工都有着这样的共识,对于“退休”,他们没太多的概念。

  今年57岁的包荷花和丈夫余寿松在白云区精神康复医院当护工,一做就是18年。包荷花坦言,由于没有退休工资,“退休”对她来说没什么感觉。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医院,有上百名护工,近半都是年逾半百的中年人,她并不觉得自己很特别。

  相比之下,45岁的黄源智对未来很有想法。从工地钢筋工做起的他,如今已成为基层管理人员,还拥有自己的办公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想到原本干体力活的,现在变成干脑力活的了。”

  显然,黄源智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打算。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放下家里的农活,来广州打工。他跟着老资历的施工员学习如何看图纸,画图纸,并自学各种建筑书籍。终于,他从一名工人成为工地的钢筋翻样员——“自我提升,事业才会有出路。”黄源智总结说。

  高龄农民工出路在何方

  根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分别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虽然参保率逐年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然而,即使是有了养老保险,由于农村的养老保险水平很低,大多数高龄农民工称,每月的保险金额不超过100元。

  此外,儿女工资收入不稳定,难以赡养老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赵水平说,儿子今年20岁,平时靠帮人开车拉货为生,工作不稳定。他不能再给儿子增加负担,因此选择外出打工。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克昌认为,农民原本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但随着城市化,这种保障模式被打破。由于缺乏新的保障制度,高龄农民工不太可能纯粹靠土地来解决养老、医疗问题,他们必须通过继续劳动维持生计。所以,高龄农民工不是不想退休,而是不敢退休,“这不是靠某个企业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

  据介绍,目前学界一般将农民工群体细分为第一代农民工(高龄农民工属于该群体)和第二代农民工(或称新生代农民工)。

  吴克昌认为,第一代农民工生存条件差,养成了吃苦耐劳、要求不高的特点,能够接受体力劳动量很大且工作环境恶劣的建筑业。但到他们的后代“出场”,无论眼界、文化和环境,都与父辈不一样,因此很难要求他们继续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坦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出现。但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会促进劳动力报酬待遇提高,同时也会倒逼产业的自动化改造,促进产业升级。

  上月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虽然青壮年劳动力仍是农民工的主力群体,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已持续下降。相反,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占比逐年上升,达到17.1%,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5.5岁上升到38.3岁。

  2009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4.2%,约965万人。

  2010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12.9%,约3125万人。

  2011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约3615万人。

  2012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15.1%,约3965万人。

  2013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15.2%,约4088万人。

  2014年

  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17.1%,约4685万人。

上一篇:关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调查报告下一篇:调查报告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