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生写作能力滞后的因素
(一)、缺乏留心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留心生活就是走近生活,写作是从体察生活中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日常琐事中淘洗出闪闪发光的金子。现在中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生活的材料。同学们常哀叹作文难写,究其原因是他们生活材料太少。他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单调,不是校园就是家里,整天家门出、校园进的,有什么内容可写,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反应冷淡,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见而不思。于是常常将阅读范文做为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积累他人的文章材料及技巧做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创作时他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一篇篇“范文佳作”。殊不知他们生活周围的一切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小小的社会。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发现的眼光,缺乏用心留意生活。对世界观察这样漠然,对生活的感悟如此苍白,行文起来又怎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没有了生活的源泉,学生们连表达的欲望都没有了,又哪来鲜亮的语言、新颖的材料、深刻的思想。如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写《秋天的校园》时是这样开头:秋天来了,操场上的草枯了,树叶黄了,纷纷飘落在地上。一阵秋风吹来了,把灰尘和草屑都卷到空中飞舞着。校园的花坛里,只有菊花不怕秋霜,坚持开放着,颜色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文章对各景物的观察不细致,描写不具体,只注重了多写些景物,不注重详细地描写景物。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观察或观察不够,使文章读来很单调。朱熹《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忽视生活、脱离生活那只会使文章成为无源之水。
(二)、阅读积累不足
多读多积累一些好文章对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著名的作家北村认为:“学习写作要从喜欢阅读开始,不喜欢阅读,就别谈写作”。一个真正爱写的人,会写的人,写得好的人,肯定是一个很会阅读,喜欢阅读的人。书读得多了,积累的宝藏也丰富了,提起笔来能不洋洋洒洒?这正应了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家长往往把子女读的课外书视为闲书,横加指责干涉,不少家长常向我诉苦说,孩子不喜欢看作文选,千方百计看一些杂志、小说等,而且还常常不无得意地说他们在这场“战斗”中缴获多少多少战利品。他们强迫子女“两眼不看课外书,一心只读教科书”。这种黑白不分,一刀切的态度使得学生未能更多地阅读课外书。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作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写路上发生的事,不是坐车时给老人让座,就是扶盲人过马路,写妈妈的爱就一定要讲自己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生病,妈妈如何冒雨求医问药。一位学生在写《倒霉的一天》时错别字连篇:早上,我一咕噜(骨碌)醒来,发现己(已)经快七点了。我赶紧穿好衣服,到裕(浴)室洗脸刷牙,完了又跑到厨房拔(扒)了几口饭,就背上书包,推出自行车,刚骑上车,发现后轮没汽(气)了,好不容易打好汽(气)赶到学校时,早读课早己(已)开始了。我跑进教室打开书包,一看,傻了,作业忘了带了,就又冲出教室,赶回去拿作业……这篇文章错别字较多,叙述像记流水帐似的,详略不当,没突出重点。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三)、语言表达能力低
所谓生动,就是指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让人愿意看,而且看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说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主要看两条:“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语言表达。的确,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好的语言外衣,再好的思想立意也表达不出来。有一些同学会照要求完成作文,但写出来的语言常缺乏生动、无文采,表达能力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不少学生的写作习惯仍然是喜欢模仿,根据别人的思路进行布局,用自己的文意表述别人的感受和思想,人云亦云,没有个性。学生不善于取“小”材,不善于“巧”取材,没有独到体验的话题,常写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人和事,因而作文言不由衷、套话、枯燥乏味的语言也就摆在了作文本上。2、网络文化、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追求时尚,滥用欧化的语句,网络化的词藻,使得语言矫揉造作、文章不伦不类。一直为先人们推崇的精美古诗词句少有学生问津,似乎因为它们是历史的东西而过时了。3、修辞是雕饰语言、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使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可对写作能力差的同学,首要过的是病句关和错别字关,无暇顾及修辞的应用;能力好的学生,常只侧重检查自己叙事、议论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构思是否新颖,中心有无明确,有没有运用修辞润色则无关紧要。日常的疏忽导致学生在写作上轻视修辞,语言表达效果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