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视,还体现在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期盼上。
在受访者自由表达的对于教育改革最大的期盼中,有关“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呼声最高,而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还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公众对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诉求,主要集中于应试教育的改革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亦有不少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当前教育改革亟须解决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可尝试从底线管控做起,为教育设置红线,比如,严禁跨地区招生,以此限制“超级中学”;严格课程设置,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严格限制到校时间,让两亿多中小学生多睡一会儿。
这段时间,关于英语学科地位的讨论也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内容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后。近日,英语将于2017年退出高考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尽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做出了澄清,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但“英语退出高考”仍受到了众多“拥护”。在参与“记者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时,不少公众在问卷中做出了这样的表达:废除英语,取消英语必修课,不要让英语成为硬门槛,不要让英语成为绊脚石,降低英语考核权重……
虽然有些建议稍显“极端”,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英语教育教学方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考改革大刀砍向英语,是有比较雄厚的“群众基础”的,因为近年来英语教学应试化,遭遇了国人的不满,但是高考改革不是让英语退出那么简单。
如果英语真的退出了高考,或是在高考中缩减分值、改为社会化考试,是否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小康》调查显示,46.6%的人认为“不会”,31.3%的人认为“会”,22.1%的人认为“不好说”。高达八成(83.4%)受访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重,其中25.7%的人甚至认为“非常重”。
储朝晖认为,用行政手段和“一刀切”的方式来决定英语怎么考,是不可能减轻学生英语学习负担的。他建议首先要分清高考的责任主体,然后再解决英语应该怎样测试的问题,应该把这个问题交给高校或是专业组织机构去评价,每所学校和每个专业对英语学习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学生也会依据自己想上什么学校、想学习什么专业来决定自己学习英语的程度。
在参与“记者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时,公众还特别指出了英语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应试教学,导致学生听说能力差”的人最多,占比47.2%;其次是“题海战术,追求高分数”(18.5%);再次是“过于重视语法分析,而不懂得灵活应用语法句式”(13.7%);接下来则依次是“过分追求单词量,而不教授英语语言惯例与规律”(11.1%),“以课本为中心,不重视经典英文原著阅读”(7.1%)和“不重视地道英语写作培训”(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