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调查报告(2)

2018-09-26调查报告

技术很成熟 全市都推广

  去年,县农委在仁贤镇仁贤村五组返租稻田15亩,选择51个品种做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品种对比试验。8月21日收割晒干后,最高亩产达到了837.4公斤。

  “这种试验我们已经搞了好几年,目的就是为了在众多杂交水稻品种中,选择适合梁平种植的机插秧主导品种。”杨绍金是这个试验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梁平最早试验、推广使用“湿润育秧法”的农技人员。他笑着说:“机插秧的难点在育秧环节,通过前几年的摸索,我们完全掌握了技术,现在主要精力转移到追求高产上了。”

  “只要按照县农委编写的技术卡片一样一样地来,保准不得出问题,比那些老办法又快又稳当。”陈一富证实了杨绍金的说法。陈一富以前只是一个种田“老把式”,地地道道的农机“门外汉”。2017年起,他跟随兰显发一起搞机插秧试验,如今已成为梁平的机插秧总教练,“机插秧技术并不复杂,一般的农民都‘奈得活’。”

  兰显发告诉笔者,梁平首创的“湿润育秧法”,采用“壮秧剂+消毒、调酸、灌水”机插育秧套餐技术,省时、省事、安全,根本不会烂秧死苗,已经在全市推广;而机器栽插,顶多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多练练就行了。

前景很光明 推广需加力

  聚奎镇农民熊三个头不大胆子大、文凭不高心气高,近些年每年种植水稻1000多亩,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

  “能种这么多田,全靠机插秧。”熊三感慨地说,现在农村劳力紧缺,如果不用机器插秧,想在短短十来天把1000多亩秧苗插完,根本不可能。

  据统计,2017年,我县实施机插秧面积18.1万亩,机插率41.7%。8年推广,仍没过半。

  兰显发、胡晓等认为,两大原因导致推广进展慢:一是现在种田的多是老年农民,接受新鲜事物慢,当年推广杂交水稻,也同样搞了10多年;二是机插秧需要购买插秧机,统一组织连片栽插,才能提高效率与效益,而现在想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难度不小。

  “有困难更有机遇。”县农委副主任冉懋国认为,不久的将来,农民一定会接受机插秧,因为机插秧省时、省力、省钱、高产,技术成熟先进,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后水稻栽植难题的唯一路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国家对此相当重视,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

  为解决全县1万多亩水稻制种的插秧用工难题,去年,我县在仁贤、新盛、荫平等地开展的200亩水稻制种机插秧试验初获成功,亩节本增效达890元。

  “今后,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大力推广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模式,促使机插秧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机插秧、使用机插秧、得到机插秧带来的实惠。”冉懋国对此信心满怀。

上一篇:乡镇干部2019年第三季度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乡镇平安创建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