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5)

2018-07-13文言文

七、考异文以求词义

  考异文以求词义,是通过比较、考究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或同 一材料在同时之书中用字的差异,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考异文以求词义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四个问 题:一是订正误字,二是辨识异体字,二是明了通假字,四是同源字的通用和同义词的替换来诠释词义。运用 这种训诂方法应遵循正确分辨异文材料的原则,即要正确分辨异文材料的类别,不要把异体字、同源字、通假 字、同义词等当作误字处理,也不要把通假字当作同义词、同源字处理,等等。下面我们运用考异文以求词义 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词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高中语文第一册未给其中的“以”字作注, 其他有关古文选本亦未作注,似乎它与介词“以”相同而无需 作注。其实,无论用介词“以”的哪一种用法来解释此处的“以”,都不妥当。按,“以”通“似”。从异文 材料来看,《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史记·高 祖本纪》作“皆似君”。从古代训诂材料来看,《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从语音方面来看 ,“以”上古属之部喻纽,“似”属之部邪纽,因此“以”可通“似”,为叠韵通假。由此可见,“以秦王之 威”,意思是“像秦王那样的威风”。

八、用逻辑以求词义

  用逻辑以求词义,是运用逻辑推理并遵循逻辑思维规律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这种训诂方法主要 用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侧重于探求和诠释语言中的词义,即词的概括义;一是侧重于探求和诠释言语 中的词义,即词的具体义及语境义。运用这种训诂方法应遵循充分占有文献语言材料的原则。下面我们运用用 逻辑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高中语文第一册注:“按兵束甲,放下武器 ,捆起铠甲,意思是停战言降。”

  如果仅从上下文意来看,课本的注释是说得过去的, 然而当我们运用归纳推理来考察“按兵”一词的意思 时,就发现“按兵”并不是“放下武器”,而是“止住军队”。“按兵”又常写作“案兵”。例如:《宋书· 武帝纪上》:“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按兵”又常与“不动”或“无动”、“勿出”等搭配使用,例如 :《荀子·王制》:“偃然案兵无动,以观夫暴国之相卒也。”《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不动。” 《战国策·齐策》:“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勿出。”由此可见,“按兵”是一个固定短语,表示“止住军队 ”的意思。

上一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下一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的复习资料: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