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课件(2)

2020-06-26教案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三,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读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对胡同的感情的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2,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说说作者对对胡同文化这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句话中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所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理智但委婉地劝人们告别。)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四、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委婉劝告告别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课件】相关文章:

1.北京胡同课件内容

2.胡同文化课件

3.《胡同文化》教学课件

4.《北京的胡同》教案

5.北京的胡同小学作文

6.北京胡同作文500字

7.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

8.《北京》课件

上一篇: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下一篇:北京胡同课件内容